近日,应科技处、前沿院与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邀请,四川大学黄鑫研究员、清华大学何向明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作了题为“胶原基超浸润双通道分离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和“锂离子电池的实用化创新研究”的学术报告,轻工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会议。

发展能够应对高盐、高COD气田废水的新型分离方法,已成为油气田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黄鑫研究员团队研究了亲水/疏水残基型、胶原基超亲水/超疏水型和碳基超亲水/超疏水型等三类油水双通道材料,系统探讨其对深度乳化油污的分离性能,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胶原两亲性的“区域浸润”分离理论,为实现乳液的双相分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

何向明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锂离子电池安全认知的演变脉络。他深刻揭示了标准测试的局限性、电池热失控与燃烧的科学机理,并深入探讨了锂离子电池液态电解液与安全性的本质关联。报告中何向明教授还分享了他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近30年的科学发现故事,阐述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他以自己团队的研究经历为例,说明了基础研究如何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其在电池安全性认知方面的研究突破,正是源于对电池失效机理的深入探索。他鼓励师生在科研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要关注实际应用需求,实现科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会后,黄鑫研究员和何向明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本次报告拓宽了师生在能源材料领域的科研视野,营造了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
新闻小贴士:
黄鑫,四川大学研究员,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皮胶原的资源化利用和转化研究,包括制革清洁技术、新型功能皮革和生物质基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在 Adv. Mater.、Adv. Func. Mater.、Adv. Sci.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曾获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何向明,清华大学核研院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材料化学化工为核心,聚焦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化近30年。著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聚合物性能与结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锂离子电池模组设计手册》等专著。培养了多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获得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AC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50多篇,他引3万5千余次,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获发明专利授权500余项。
(核稿:刘国栋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