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应科技处与化学与化工学院联合邀请,北京科技大学王鲁宁教授作题为“生物医用可降解锌合金:从材料研发到临床试验”的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化工学院科研院长黄文欢主持,学院骨干教师、研究生代表积极参会。报告现场互动频繁、氛围热烈,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好评,反响良好。

报告会上,王鲁宁教授围绕六大核心方向展开分享,包括 300 MPa-20% 级可降解Zn-Mn-Mg合金研发、界面螺钉与带袢锌板的全流程加工技术、锌合金界面螺钉及带袢板的性能表征、界面螺钉用于兔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实验效果、相关器械的大动物(猪)试验研究,以及锌合金医用器械的产业化推进与临床试验进展。报告系统呈现了从研究背景梳理、技术思路设计、锌合金材料制备与性能优化,到医用器械构建、动物实验验证再到临床试验探索的完整科研链条,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学术分享。由于研究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报告极大激发了师生们的探索兴趣。大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提出诸多针对性科学问题,王鲁宁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细致交流,让在场师生均收获颇丰,对可降解锌合金医用器械领域形成了更全面的认知。
报告主环节结束后,王鲁宁教授紧接着带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分享” 专题讲座。他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详细讲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核心特点、最新政策变化及资助趋势,函评与会评阶段的关键注意事项,以及基金申报书的撰写技巧与核心要点,深入拆解了申报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与避坑指南。
分享内容干货满满、实用性极强,让在场教师们豁然开朗、耳目一新。交流互动环节氛围热烈,大家积极探讨申报困惑。会后,王教授还为我院朱军峰、刘璇、文新、宋学霞等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对一基金申报书辅导,针对每份材料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可落地的修改建议,为老师们的申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闻小贴士:
王鲁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获第六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目前担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材料领域战略研究专家。主要从事新型医用金属材料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在骨科、齿科、心血管支架等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26项,转化14项。其中可降解锌合金材料和器件孵化的技术公司完成了全世界首例锌合金界面螺钉的临床入组试验。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材料智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副主编、《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Rare Met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等期刊编委。
(核稿:黄文欢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