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交流> 正文

西北工业大学姜碧强教授做客陕西科技大学“前沿科学报告”

2025年11月15日 14:54 文/轻工学院 袁索超 图/高旭旭 点击:[]

11月14日,受科技处、前沿院及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邀请,西北工业大学姜碧强教授做客陕西科技大学“前沿科学报告”,作了题为“光纤微结构集成器件及应用”的学术报告,轻工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上,姜碧强教授梳理了光纤微结构集成器件发展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阐述倾斜光纤光栅检测的物理原理,结合生化传感、光纤陀螺、推进剂监测等典型场景,深入解析其传感机制与实用价值,解决了传统光纤陀螺稳定性不足以及固体推进剂动力学过程远程在线监测难题,凸显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独特应用优势。同时,姜碧强教授详细分享了光纤光栅传感在固体燃料燃烧监测中的创新成果——通过将传感器嵌入燃料体系,可实时捕捉燃烧温度分布、速率及组分变化,破解传统检测手段在高温复杂环境下精度不足、响应滞后的痛点,为航空航天推进系统优化与安全保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此外,姜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在全光纤中实现二阶非线性效应的突破性工作,实现了宽带光的倍频与和频产生,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超短脉冲测量,为超短脉冲测量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报告结束后,姜碧强教授与参会师生就光纤光栅制备工艺、光纤柔性传感等技术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此次报告有效促进了我校与西北工业大学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不仅加强了师生对光纤微结构传感的理解,也为相关学科开展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柔性光电传感方向的持续发展。

新闻小贴士:

姜碧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光纤微结构器件、非线性光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在Light/LAM、PR Appl、OEA/OES、PR、ACS Sens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中船重工集团科技二等奖、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欧盟框架计划、装备预研项目等10余项。担任中国光学/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学会等专委会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西安分社副社长兼秘书长、《Chinese Optics Letters》和《光子学报》青年编委等。

(核稿:刘国栋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