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应我校科技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物技术与保护学院)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孔军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为我校师生带来主题为“氧化钒的水热高温混合合成及其储能特性研究”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朱孔军基于水热高温混合合成法合成了一系列氧化钒材料,包括:氧化钒多晶相、碳包覆钒酸氧钛、二氧化钒微纳结构自组装等,可用于铝离子电池,以水溶液为电解质,安全性优于传统锂电池。此外,朱孔军教授与东南大学胡立峰教授合作,材料低温性能达-120℃(可点亮灯泡),远超当前航天锂电池实用低温下限(-60℃),适配航天领域需求。
报告会后,朱孔军与参会师生就水热高温混合合成法、氧化钒材料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拓宽了师生的研究思路。
新闻小贴士:
朱孔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压电/铁电功能材料、锂/钠离子、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储能等方向的研究。2005年3月在日本国立高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计划课题项目1项等。在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A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46篇,总引用8000余次。申请专利7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层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专家组专家等。荣获2014年日中陶瓷科学技术交流奖(每年仅1人获得)、江苏省颗粒学会创新奖特等奖(2017年)、江苏省颗粒学会产学研创新奖一等奖(2024年)等奖项。
(核稿:伍媛婷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