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交流> 正文

河南师范大学曹治国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张宏亮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

2025年09月22日 16:38 文、图/环境学院 沙桐 点击:[]

2025年9月18日至19日,应我校科技处、前沿院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上海理工大学张宏亮教授与河南师范大学曹治国教授先后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分别就人工智能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及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暴露测量作学术报告。两场报告分别由环境学院郭军康院长和陈庆彩副院长主持,相关教师及研究生积极参与。

张宏亮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的三个渐进阶段。首先是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数据科学方法辅助大气数值模拟,借助多元数据实现加速计算与关键反应机制的挖掘;第二阶段尝试以人工智能替代传统化学传输模型,研究发现,AI在历史污染物浓度重建、敏感性分析和未来预测方面均优于传统数值方法;第三阶段则转向数值模拟辅助人工智能,通过引入物理解释机制破解AI模型“黑箱”问题,提升其可解释性与可靠性。他强调,AI技术极大增强了大气污染的精准预测和决策支持能力,未来将进一步结合大数据与大语言模型,构建智能预警基础平台,为实现大气污染的精准溯源、动态模拟和高效防治提供核心动力。

曹治国教授聚焦于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人群暴露途径与健康风险,介绍了其团队在呼吸与皮肤暴露测量方面的创新方法。他提出将日常佩戴的口罩改造为“可穿戴被动采样器”,利用其纤维层的吸附与截留特性实时捕获呼吸中的SVOCs,实现对不同微环境中人体实际暴露水平的精准监测。研究发现,厨房烹饪、使用清洁剂等室内行为会显著升高呼吸暴露风险。同时,通过皮肤表面脂质与接触物品采样分析,揭示SVOCs可经皮肤渗透吸收,尤其在接触污染表面后,皮肤摄入量甚至可能超过呼吸暴露。该研究为全面评估SVOCs的多途径暴露提供了新策略,对公共场所健康风险防控与个人防护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场报告内容前沿、生动精彩,拓宽了师生科研视野,现场交流热烈。本次活动加强了我校与外单位的学术合作,对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新闻小贴士:

张宏亮,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人才,研究方向为利用数值模式和 AI 研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模拟、溯源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气象气候的相互关系。发表论文15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12000余次。担任中印大气科学家协会创会主席,国际期刊Intelligent Climate and Eco - Environment创刊主编,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and Current Pollution Reports编辑,FESE和JES青年编委,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和中国环境学会大气分会、臭氧污染控制专委会、减污降碳专委会等副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等。

曹治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新污染物环境暴露和健康风险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和奖励。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累计被引用540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h-index为38。担任河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新污染物治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委员,Global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多个刊物的副主编、编委。

(核稿:陈庆彩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