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交流>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吕清叶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

2025年09月10日 17:49 文、图/轻工学院 陈咏梅 点击:[]

9月8日下午,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应我校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科技处及前沿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吕清叶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分别作了题为“纳米组装策略赋能细菌纤维素功能化:从结构设计到生物医学应用”、“基于仿生和分子作用的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轻工学院陈咏梅教授主持,轻工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报告中,杨光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其团队在纳米纤维素功能性材料上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生物医学领域,开发的“太极”水凝胶通过仿生结构加速糖尿病伤面愈合,基于纳米纤维素的抗菌生物补片实现了腹疝修复中长效抗菌与机械支撑双重功能。在柔性电子与能源领域,构建了基于细菌纤维素导电纤维线构建的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研制了复合CoFe2O4的柔性可降解电磁传感器,以及可生物降解水凝胶与可回收压电传感器。在声学应用领域,设计并制备的细菌纤维素超薄膜被应用于声学透镜,赋能无创医疗诊断。

吕清叶教授首先介绍了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科研环境与实验室建设情况,分享了国际科研工作的经验与感悟。随后,重点阐述了团队在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引入仿生设计理念与分子间相互作用调控,研究团队构建了兼具功能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材料体系。在环境治理领域,基于生物混合物的多孔吸附材料展现出高效废水处理、催化及抗菌等应用潜力。在材料设计方面,团队提出“软硬结合”策略:柔性聚合物链赋予材料优异延展性,而刚性纳米粒子提供结构支撑,从而使材料在反复弯折过程中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在交流环节,杨光教授和吕清叶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相关科学问题和前沿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两位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关于科研方向、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使大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此次报告会,不仅加深了参会师生对细菌纤维素功能化研究的理解,也拓展了其学术视野,对未来科研思路的启发具有积极意义。

新闻小贴士:

杨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曾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2)、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现任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会水凝胶分会常务理事。国际权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Polymers》、《Engineered Science》编委。2023、2024年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和连续四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先后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H因子70)。

吕清叶,现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科研方向是胶体与界面化学,仿生与天然材料,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近年在德国应化,先进功能材料,自然评论化学等高端杂志上发表100多篇文章。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并荣获卡尔加里大学2020舒立克早期职业研究奖和2024舒立克职业研究奖。

(核稿:刘国栋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