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我校学子寻访“一带一路”上的 “科大追梦人”

2019-08-07 10:00 文、图∕材料学院 张科 校友总会 张景会 点击:[]

广袤西部,天地驰骋,而今再访西迁路;

沿袭足迹,三创两迁,我辈亦是追梦人。

漫过西部的黄沙,寻寻觅觅,只为在大西北遇到您,道一句“学长学姐好”。3429.7公里的路途,西宁、兰州、天水、宝鸡、中卫、银川、榆林、延安等十一处地方的探索,20余位校友的寻访,100余张车票存根,一同绘制出这张心系校友发展、传承大学精神的寻访蓝图,一同讲述起这个不忘初心、向西而行的故事。

7月14日至2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总会、校团委共同组建实践团一行12人,以“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为主题赴“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区域开展寻访西迁路上科大追梦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共分两支小分队开展活动,在殷立雄、张景会、张科、郭道冉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向西寻访我校一直以来扎根、奋斗在“一带一路”沿线西北省市区域的校友和校友企业,通过树立校友榜样、挖掘科大故事传承“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为“文化科大”建设添砖加瓦,激励更多的科大青年扎根西部,服务社会。

实践过程中,满怀热情的团队成员们寻访了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来自材料学院的师兄弟冯海涛、任秀峰已经在这里浸淫科研十数年,他们为同学们解惑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景,展示了至美盐湖;兰州理工大学自动化和食品专业的王晓兰、陈晓前师姐,在专业认证的关头里,仍抽出时间讲述起在她们在困难年代时的学习之法、人生之路,帮助学弟学妹们驱散人生十字路口的迷雾;在甘肃省轻工研究院里,老院长赵煜人生三落三起,始终坚信“金子不怕在土里”,告诫大家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为遗憾所困;扎根在新农村的校友张学文带着陕科大的“追梦人”们一起走过“稻渔空间”,扎根农亩之中的他嘱托道:万事都应脚踏实地,农业发展大有可为;到达中卫柔远后,老中青三代都是陕科大出身的郭旭斌、马玉春、王杨接待了同学们。“大师傅”郭旭斌讲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造纸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愚公移山、前仆后继才使人类精神长存。 实践团寻访了从1975级到2015级的众多校友,不同的人生履历,不同的人生寄语,却都隐含着那份血脉深处的科大精神,为学弟学妹们上了一堂社会人生课。

每位兢兢业业的校友都是学校最靓丽的名片,也是母校校训“至诚至博”的最好注脚。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加强与校友的互动和联系,本次实践活动是多渠道开展校友工作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以学弟学妹的身份去寻访校友增加了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亲切感,他们扎根西部、服务社会正是践行我们的大学精神,新时代的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实践团成员赵恒如是说。实践团负责人郭慧茹也表示:“学校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将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友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了我们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都觉得蛮有意义的。”

实践团为每一位校友送上了母校60周年校庆庆徽、画册、邮折等精美纪念品,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据悉,实践团后期会以电话、网络采访等形式对新疆、西藏两地的校友进行专访,将活动覆盖至西北五省。

新闻小贴士:

“一带一路”沿线采访校友(以采访时间排序)

冯海涛,陕科大06级硕士毕业生,中科院理学博士,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

任秀峰,陕科大09级硕士毕业生,中科院理学博士,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

王晓兰,陕科大80级自动化系,甘肃理工大学教授,自动化一流专业认证学科带头人。

陈晓前,陕科大食品85级,国家级白酒品鉴师。

赵煜,陕科大77级轻工系,教授级高工,前甘肃省轻工研究院院长,甘肃首批一层次领导人才。

张学文,陕科大81级造纸专业,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建国,陕科大75级自动化专业,曾任玉树县县长,青海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成果奖获得者。

高晓明,陕科大77级轻机系,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长文,陕科大食品87级,黄河啤酒厂酿造部经理。

石英强,陕科大食品85级,黄河啤酒厂生产总监。

叶崇竟,陕科大92级发酵专业,普惠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级品酒师、酿酒师。

党睿,陕科大09级化工过程与机械专业硕士,榆林学院机电专业教师。

王琪智,陕科大08级软件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榆林农村商业银行。

郭旭斌、马玉春、王杨,分别为陕科大造纸83级,造纸99级、轻化15级,均就职于中治美利云纸业有限公司,郭旭斌任总工程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

乔伍祥、李有学、郭军刚,分别为陕科大食品88级,机械86级、机械88级,均任职于宝鸡卷烟厂,乔伍祥任党支部书记。

(核稿:田少宁 编辑:刘倩)

上一条:材料学院组织专家赴印台开展精准帮扶 下一条:化工学院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式就业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