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基层动态
首页> 基层动态> 正文

【质量文化大家谈】朱桥:践行“五自”理念,聚焦教学质量提升,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2025年11月10日 15:10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学院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特别策划推出"质量文化大家谈"系列专题访谈。本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议题,专访我校本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奖获得者朱桥副教授,分享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

记者: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一线资深教师,您是如何理解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的? 您如何看待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朱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高校及其师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理想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五自”理念,它既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和评估指标,更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行动指南 —— 自觉形成质量意识,自省教学中的不足,自律规范教学行为,自查教学效果短板,自纠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形成闭环式质量提升体系。

教学质量作为质量文化的核心载体,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1)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高质量教学是教师站稳讲台的核心底气,也是教师获得同行认可、学校肯定的基本要素。

(2)追求教学质量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途径,在打磨课程、优化方法、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能收获职业成就感与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3)好的教学质量是责任担当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而言是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保障,对家长而言是教育期待的回应,对学校而言是办学声誉的支撑,对社会而言是高素质人才供给的基础。

记者:物理学院承担着全校物理类基础课教学工作,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

朱桥:高等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础课教学主要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始于基础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育教学环节的不足,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从以下四方面加强基础课教学质量:

(1)建立“教师-辅导员”联动机制:既要通过课堂点名、课前互动等方式关注到课率,更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困惑与心理状态,针对缺勤、厌学等问题,与辅导员建立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守护学生成长。

(2)以课堂为阵地优化教学闭环:一方面通过明确课堂规则、及时提醒走神行为等方式规范课堂纪律,营造专注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课后问卷、作业反馈等渠道收集学生意见,精准分析知识点接受度、教学节奏适配性等问题,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让课程更贴合学生需求。

(3)以自我提升为支撑追求精益求精:教师需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研讨会、观摩优质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同时以教学竞赛为抓手,在备赛过程中打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基础课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活力。

(4)以课程思政为纽带凝聚育人合力:结合物理学科发展史、科学家精神等素材,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适度融入课堂,既不脱离教学内容,又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初心,激发其探索未知、报效国家的斗志,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记者:您认为基础课教学与后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应是怎样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哪些手段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朱桥: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今后的专业工作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因此,基础课不是 “孤立的知识传授”,而是专业人才培养的 “前置铺垫”,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提供知识支撑与能力保障,二者是 “根基” 与 “大厦” 的关系,需实现精准衔接、协同发力。促进基础课教学赋能专业人才培养,可通过以下手段落地:

(1)开展分专业定制化教学案例设计:针对机电、化工等不同大类的专业属性,挖掘基础物理知识与专业应用的结合点 —— 比如为机电类专业学生设计机械运动相关的物理案例,为轻化工专业学生融入超级电容器在柔性显示中的应用场景,让基础课内容更具针对性,提升专业适配性,帮助学生理解 “基础课为何学、学了用在哪”。

(2)搭建第二课堂延伸育人链条:以课外答疑为基础,针对专业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一对一、小组式辅导;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物理类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思维;以通识选修课为补充,开设与专业交叉的拓展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通过这些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深度沟通,精准把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反向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

(核稿:罗道斌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