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学院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特别策划推出"质量文化大家谈"系列专题访谈。本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议题,专访我校青年教学标兵、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和本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奖获得者马颖副教授,分享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大学质量文化的,大学质量文化与审核评估有何关系?
马颖:大学质量文化是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学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大学质量文化”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文件中。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办法(2021—2025年)》,将“质量文化”列为审核指标。
记者:站在教师的角度,您认为高校教师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或作用是什么?
马颖:高校教师是大学质量文化的核心践行者、直接传导者与关键建设者。以教学质量为根基、科研诚信为底线,将质量意识融入授课、育人、学术研究,同时带动学生重视学习质量,推动校园质量理念落地。我认为高校教师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或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是质量文化的核心载体,具体体现在:①深耕课程设计方面,聚焦“立德树人”,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将行业前沿、学术热点融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时效性;②严控教学过程方面,规范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核评价全流程,重视学情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③强化能力提升方面,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教学培训,打磨教学技能,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模式,打造高质量课堂。
(2)科研诚信守护。做学术质量的底线坚守者,具体体现在:①恪守学术伦理方面,坚持实事求是,杜绝数据造假、成果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与严肃性;②追求高质量成果方面,以创新价值、学术贡献为导向,产出有分量、能落地的科研成果;③传承学术规范方面,在指导学生科研、竞赛时,明确学术规范要求,培养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与严谨学风。
(3)学生质量素养培育。做质量理念的传导者,具体体现在:①言传身教方面,以自身对质量的追求影响学生,在课堂互动、课后指导中,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质量、作业质量、实践质量;②强化过程引导方面,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敷衍、浮躁问题,通过严格要求、耐心点拨,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与责任意识;③赋能全面发展方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将质量意识延伸至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道德修养培育,助力学生成长为高质量人才。
记者:在课堂教学方面您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励,能谈谈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做法或心得吗?
马颖:工科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公式多,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低,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为学生课堂抬头率低、课堂互动稀缺、注意力分散等。那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加强讲授内容的吸引力,将相关规律和公式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小知识或历史故事等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课堂节奏与讲课方式,授课PPT中加入适当的动画和演示,将讲授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3)注重师生互动,尽力避免“满堂灌”,适时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出或总结相关内容或知识点。
(4)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传统的课堂讲述方法与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法相结合,对于提升课堂效果能够起到“倍增器”作用。
(核稿:罗道斌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