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基层动态
首页> 基层动态> 正文

【教改班系列报道】机电学院:“星越班”探索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5年11月07日 16:48 文、图/机电学院 点击:[]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机电学院紧扣学校“125开放促进”计划部署,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西安吉利汽车深度携手,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班“星越班”,以校企协同为核心,探索具有产业适配性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领域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引路,筑牢校企合作基石学校始终将产教融合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围绕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要求,出台涵盖资源统筹、师资保障、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系列支持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黄剑锋校长明确提出“深度融合学校科技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合作方向,为校企协同育人指明路径。机电工程学院积极响应校级部署,将产教融合纳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星越班”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为后续合作落地筑牢政策根基。

实习搭桥,开启校企协同序幕学生生产实习成为“星越班”合作的重要起点。今年5月,机电工程学院物流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赴西安吉利汽车开展生产实习,期间展现出的扎实理论功底与务实工作作风,获得企业高度认可。这一契机吸引西安吉利汽车智能制造团队专程莅临学院,与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开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与相关课题”专题交流,双方就产业技术需求、人才培养方向等话题深入探讨,为校企进一步合作搭建起沟通桥梁,也让“共建创新班”的合作思路逐渐清晰。

师资攻坚,深化校企合作共识实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衔接问题逐渐显现,却也成为合作升级的突破口。针对西安吉利汽车反馈的生产技术难题,学院迅速组建由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领域骨干教师构成的攻关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教师团队将企业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设备优化、流程改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既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又为教学改革积累了鲜活案例。这种“带着问题进企业、带着成果回课堂”的互动模式,让企业充分认可学校的科研实力与育人诚意,为“星越班”的正式筹建扫清障碍。

协同发力,推动班级落地运行机电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星越班”建设,多轮次奔赴企业推进合作细节。乔明哲书记、景马良副书记等前往西安吉利汽车制造基地,参观先进生产线及黑灯工厂,出席学院科研团队调研攻关总结汇报,并与西安吉利汽车总经理李华强围绕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标准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教学院长何乃如、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刘利军及韩昉多次实地考察企业生产运营与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经营部部长梁娟围绕人才合作开展深度磋商,确保合作从意向稳步走向落地。

9月26日,“星越班”选拔宣讲会在学校顺利举行,学院与西安吉利汽车相关领导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4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详细解读班级培养模式与发展前景;10月17日,在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西安吉利汽车人才经营部部长梁娟与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剑共同为“星越班”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标志着班级正式投入运行。

“星越班”采用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吉利汽车智能制造前沿技术与生产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承担实践指导,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成长平台。

作为机电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星越班”通过校企共建模式,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星越班”建设提质增效,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助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核稿:何乃如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