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共组织60余支团队围绕“青年廉洁文化筑基行动”“科大学子延安行,追寻红色文化真源行动”“民族团结青年实践行动”“非遗文化青年保护行动”“美丽中国·与我同行绿色行动”“‘聚力科创兴’创新创业实践行动”“科大青年走边防专项行动”“青年实干家计划专项行动”等八大行动开展实践活动。
这个盛夏,陕科大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在笃行实干中展现奋进之姿,在学思践悟中砥砺报国之志,在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寻访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珙桐花语·光合乡愿”实践团携手研究生支教团,在陕西礼泉和乐山马边开展暖心支教,通过非遗小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的温度;搭建科创实验室,通过趣味电路互动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踏浪企航”实践团走进伊利乳业等知名企业,深入生产车间与研发部门,实地了解自动化控制、智能监测等专业技术在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场景,与企业校友的座谈交流,精心策划“拓岗观察室”栏目,通过整理企业招聘需求、岗位技能要求等一手信息,为在校生搭建起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

“古韵华彩”实践团以甲骨文为核心,在陕西、河南等地的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运用学院自主研发的甲骨文检测系统,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变得鲜活可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科技活力。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赴新疆兵团第十师开展实践,团队以“追溯精神根脉—践行科技赋能—体悟戍边担当”为行动路径,在北屯市博物馆、一八五团、一八六团等地追溯兵团历史,体验戍边生活,传承兵团精神,与当地农业科技所对接,针对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等问题提出技术方案,促成“沙海助农产学研基地” 挂牌,未来将继续以校地合作模式为边疆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红心向延,青春纪行”实践团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启程,先后前往西安事变纪念馆、安吴青训班旧址、薛家寨革命旧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洛川会议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地,使用VR、AR技术将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

“牵手计划 5.0”实践团赴汉中宁强县双白果村支教,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创新“3+4”城乡双轨模式。在村里开展 3 天“兴趣 + 必修”支教,组织 19 名青少年赴西安研学,参观陕科大校园、博物馆等,体验实验室互动及 AI 课程,还开展心理团辅、趣味运动会等。以 “三创两迁” 精神激发其回报家乡动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智溯西头——AI文物基因解码”实践团赴陕西省旬邑县西头村,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考古学研究”主题,依托人工智能专业优势,针对传统考古文物修复效率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简易3D扫描设备、开发电子标签管理系统、搭建AI拼合算法模型等方式辅助文物修复,为基层文博单位提供了智能化工作参考,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创新,展现了青年学子以科技守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芯智引擎”实践团赴渭南富平县,开展“AI 赋能非遗传承,社区青少年AI第一课”实践。成员走进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地,体验石刻、面塑等技艺,与传承人交流,借图像识别等技术建 AI 智能体,赋予非遗数智生命。同时深入社区开 展AI 启蒙课,用 AI 绘画、VR 漫游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与文化自信,探索数智时代非遗传承新路径。
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青播·G.A.P.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歇驾新村、香杨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三大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团队针对当地优质农产“销售难”问题,运用电商直播、新媒体营销等数字化手段,为猕猴桃、蜂蜜、卤味等特色产品搭建多元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走出乡村。同时团队与村干部、民警座谈交流,梳理基层治理机制,开展反诈宣传,并实地勘察基础设施,为道路修缮、排水优化等民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025年7月,陕西科技大学“同心·石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团奔赴新疆昌吉天方社区,以青春力量助力民族团结。实践团首站参访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随后,团队进驻天方社区,开设“石榴籽小课堂”,通过诗歌朗诵等多元课程,促进文化交融。退伍军人的军营故事分享、《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等环节,进一步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陕西科技大学e起助农实践团深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通过开展多元化助农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团队首站走进顺金社区,调研基层治理经验,探索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随后,成员们走访特色农产品展厅,通过直播带货为紫罐茄、印台花椒等优质农产品拓宽销路,助力乡村产业“触网”升级。

化学与化工学院
“彝路同行,策马扬边”。8月1日至10日,“青芒·少年”彝乡暑期科普实践团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七彩蜀期”少年化学科普教育活动。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设特色科普课程,为当地青少年送去丰富多彩的科学体验。

弦歌不辍越千年,青春接力续新篇。8月3日至9日,“古韵新声”实践团怀揣对古琴文化的敬畏之心奔赴山西大同,以当地古琴调研与保护为核心任务,通过系列实践行动彰显高校青年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责任担当。

非遗文保,薪火相传。7月13日至20日,“傩舞传承”非遗文保实践团踏上实践之旅,走进江西,沉浸式参与活动,在斑驳纹饰与灵动造型间,感受这项古老艺术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7月14日至25日,益微青团社会实践队深入未央区时间城社区开展“七彩假期”暑期实践活动。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化样七彩,安护童心”趣味化学科普活动,为社区青少年打开科学之门。

设计与艺术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远航实践团在西安、韩城、扬州与中亚五国学者开展数字媒体交流实践。实践期间,志愿者们帮助中亚学者学习中国 AI 工具,涵盖拍摄剪辑、电商直播、微课制作等技巧,并带领他们学习无人机拍摄,前往历史文化遗迹实地拍摄。中亚学者还体验了木工制作非遗技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此次实践促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数字媒体领域的交流,加深了双方的文化理解与友谊,践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中亚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设计与艺术学院访遗重铸实践团于暑期深入陕西四市,以“唤醒三线工业遗产的灵魂与魅力”为目的,探访了西北林业机械厂、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 6 处三线工业遗产。团队通过设计学 IP 形象开发、播音专业纪录片解说、编导专业影像记录等方式,完成遗产点的立体化建档。当蒲城时间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呈现“北京时间”源头,风雷仪表厂的生产日志化作影视基地的新生叙事时,实践团深刻领悟到工业遗产保护的深远意义,更加坚定了以青年创新之力激活三线精神、赋能遗产新生的决心与信心。
(核稿:李鹏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