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陕西科技大学共组织60余支团队围绕“青年廉洁文化筑基行动”“科大学子延安行”追寻红色文化真源行动“民族团结青年实践行动”“非遗文化青年保护行动”“美丽中国·与我同行绿色行动”“‘聚力科创兴’创新创业实践行动”“科大青年走边防专项行动”“青年实干家计划专项行动”等八大行动开展实践活动。
这个盛夏,陕科大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在笃行实干中展现奋进之姿,在学思践悟中砥砺报国之志,在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寻访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彝乡启航,陕耀西部”实践团立足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核心调研对象,兼顾考察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团队采访志愿者,记录其基层服务故事与担当;走访茶园、非遗工坊,挖掘茶文化传承与彝族刺绣技艺。后续,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面向师生、社区宣讲,传递青年基层担当与民族地区活力,激励更多青年关注西部、扎根基层。

为弘扬“三北精神”,“‘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赴陕西榆林靖边县,调研沙漠治理、特色农业、可降解地膜推广及植树造林。成员走进冯家峁林场、治沙教育基地,了解 “智能温室 + 空心棚 + 大田” 育苗体系;深入治沙一线参与设沙障、植树,体悟治沙精神。还与华伟塑业座谈,走访地膜示范基地及伊当湾村,掌握旱地农业情况。团队将持续探索地膜与治沙结合路径,为防二次沙化献青春力量。

“烽影前行”实践团聚焦红色精神传承与青春实践,以“岁月歌声回望烽火,旋律传承不屈精神”为目标,在延安开展主题团课拍摄、纪录片创作等活动。其创新“红色歌曲 + 精神 + 实践”模式,走进敬老院与革命旧址,挖掘歌曲关联背景,串联烽火场景与奋斗故事。目前已完成 5 个团课、1 部纪录片及 200 余份宣传手册。下一步,团队将深化融合,拓展线上渠道,让红色故事与延安精神随旋律跨越时空,激励青年传承信仰。

“琉光溢彩,晋韵新生”实践团以山西晋城、介休古法琉璃及传承人为调研对象,开启文化探寻之旅。队员走访皇城相府、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地,溯源琉璃历史;与国家级非遗大师访谈,探寻传承方向,还以镜头记录琉璃制坯到烧制全过程。后续团队将返校,通过设计文创、整理访谈、剪辑影像等,创新推广琉璃非遗,激励青年投身传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富韵乡情”实践团响应文旅融合战略,深入渭南多地,探寻文化传承与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团队先后前往桃花源民俗文化园、渭南老街,针对设施维护欠佳、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建言献策。此外,团队对城乡规划馆、葡萄产业园、非遗展示馆等地深度调研,见证传统农业向“农业+文旅”的转型实践,在此过程中,团队找到不少文旅和农业结合的例子,希望能为渭南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红耕计划——红色精神赋能乡村发展”宣讲团旨在破解乡村振兴中“红色资源利用形式化”与“农业技术转化断层”两大难题。团队在旬阳岩湾村与该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赋能乡村振兴”交流实践活动,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先后向村民进行了技术讲解与实操展示,并前往旬阳烈士陵园寻根铸魂瞻仰先烈。返回西安之后,再次出发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在老一辈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成员们表示定用真心、诚心、责任心修正自身的人生航道,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青崖砺行”社会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以专业追问历史。巴中之行,师生与文保中心深入交流,从病害诊断到预防性保护,从科技力量到人才共育,一项项构想在现场碰撞激荡。

此外,学院与广元、巴中两地达成合作并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石窟保护注入了新生力量,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深扎根现实、服务文化的实践沃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林下养金”实践团队聚焦特色农业发展,前往蝉鸣金蝉养殖基地展开深入调研。团队成员实地学习芦笋种植的关键技术,了解“金蝉+芦笋”种养模式的优势。基于调研成果,团队拟引进种养技术,进一步推广规模化种植,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青实计划”实践团赴富平县,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开展“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生活”宣传活动,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共促绿色发展。

“‘鲟’环行动”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铁碳微电解-芬顿耦合技术”,探索“以水养绿、以绿护水”循环模式,为中华鲟生存环境筑牢生态防线,彰显了学院以专业技术服务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实践团,以“食韵增效 共筑食安”为主题,在西安、上海等地开展实践。调研发现群众多缺乏食品添加剂认知后,团队走访康师傅加工厂等企业,学习添加剂生产流程与标准。团队线上更新科普视频,线下走进兴盛园社区等多地,借趣味小实验纠正认知误区,增强居民食安意识,用所学服务群众,以青春力量助力社会发展。

“萸见陕南”实践团深入陕南山区,调研山茱萸产业振兴情况。7 月 14-16 日在汉中佛坪县,走访 10.6 万亩种植基地,发现鲜果保存难、干果价波动大等问题;17-18 日赴商洛丹凤县,考察烘干设备,发现深加工率低、品牌附加值不足问题。团队依托药学优势,提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方案,与企业建产学研基地,以技术赋能破 “高产低效”,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连翘花开”实践团赴铜川开展连翘产品直播助农。团队调研药王山、陈炉古镇,挖掘产业文化内涵与产品特色,策划多场直播讲解连翘茶、中药材等价值,吸引超万人次观看,提升销量并构建长期渠道。其 “文化 + 直播” 模式,既推农产品又传中医药文化,为乡村振兴探新媒体助农路径,显青年服务社会活力。

机电工程学院
“闪‘药’青春”实践团赴大荔县开展“科创惠农,智助农村”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大荔县农业需求,构建“校地联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深入9镇40余村调研,通过500份问卷和10余场座谈,定位冬枣、黄花菜等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瓶颈。与4家基地签订技术协议,开展热风干燥与冻干技术对比实验,共建3个产学研平台,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减损提质”目标。

“拾遗计划”团队与富县共青团、文旅局等单位开展座谈,围绕熏画、雕阴战鼓等当地特色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困境及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团队拜访熏画传承人鲁跃芳,学习熏画的选材、构思、制作等技艺,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与厚重,为富县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红翼先锋”实践团聚焦3-9岁幼儿意外伤害问题,走进社区与幼儿机构开展急救启蒙教育。团队创新采用《西游记》故事打造“急救超人课堂”,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和原创儿歌《急救小英雄》等游戏化教学,使参训儿童掌握防溺水、烧烫伤处理等应急知识。同步研发5类课程资源,构建三级防护体系,以童话力量筑牢幼儿安全防线。

(核稿:李鹏 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