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评估整改进行时】(五)以产教驱动为抓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5年11月10日 08:21 文、图/教务处 点击:[]

教务处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七届四次“双代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工作机制,以产教融合驱动为抓手,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产教协同机制建设学校将产教融合纳入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七大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等7项制度文件。面对高水平省属高校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困惑,多次开展行业调研和校内外专家论证,明确“一校两型”分类培养实施方案,明确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路径与机制,统筹谋划,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全校一盘棋、院部有特色、专业有对接”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聚焦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陕西省重点发展领域。教务处紧密结合“十五五”规划调研,围绕政策与供需、内部结构和动态监测,针对结构性矛盾、机制性障碍和支撑性问题,主动适应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急需专业超常布局,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校企交叉融合再出新;提前布局,专业内涵迭代升级;存量专业预警淘汰。调研设计制度性文件,以专业所在学院为实施主体,依托校内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专业优化调整的系统性工作合力。2025年,新增申报“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2个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专业。为集中优质资源、强化办学特色、升级专业内涵,调整本科专业22个。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实体平台教务处依托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联合体—科教共同体—交叉融合体”多元合作体系,推动校企共建共管、资源共享。电智学院联合彩虹光电、莱特光电等新型显示产业链主企业,共建新型显示教改班,构建“家国情怀+产业担当”双主线思政体系。学院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行业专家研讨会,动态引入OLED、Mini/Micro LED等前沿技术课程,确保产业技术课程占比不低于30%,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场景无缝对接。食品学院与西凤酒业共建西凤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构建“323”育人体系,推行“订单式”培养,围绕西凤酒年份酒指纹图谱、智能收酒勾酒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设立9项硕博研究课题,教改班学生全面参与,直接服务企业技术升级。

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升级教务处加快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统推进课程内涵建设。2025年,加大对一线教师投入力度,立项建设“人工智能+X”赋能课程40门、“人工智能+课程思政”课程83门、科教融汇课程77门、产教融合课程68门、学科交叉课程37门,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案例。全面推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改革,建立涵盖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构建竞赛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教学创新氛围。2025年,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11名教师入围省级教学创新大赛。

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多元协同培养体系教务处积极推进“微专业+模块化课程”培养方式,已建成13个微专业,探索“传统专业+X”复合模式改革。通过组建校企“双师型”教学团队,明确双方师资职责与培养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从5月至今,经管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和机电学院等11个学院与多家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美林数据班”“斐凡班”“数据要素与标注”“水晶班”等12个产教融合教改班,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培养经费约3000万元。学校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新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7个,其中与科研院所共建24个基地,累计派出1000余名学生深入科研一线参与实践。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务处构建“学校高位部署—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资源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组建成果转化团队实现陕西地市产业对接全覆盖;科创竞赛增设产业命题赛道深化专创融合改革;邀请技术专家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聘企业专家任导师营造浓厚双创氛围。2025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36项、省部级奖项946项,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实现产业赛道金奖突破,刷新我校项目排位最好成绩,实现了我校在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及国际项目金奖全覆盖。

通过以产教驱动为抓手的改革实践,学校正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培养人才-解决问题-反哺升级”的良性育人生态,为加快构建“自强卓越”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核稿:李剑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