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巍巍,昆仑莽莽,见证着陕科大学子从渭水之滨奔赴新疆和田的坚定足迹。这片承载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兴疆固边使命的热土,吸引了一代代陕科大人扎根奉献。他们怀抱“至诚至博”理想,将校训精神深深融入边疆建设,他们用实干回应时代的召唤、以赤诚践行报国的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组深度访谈将带您走近和田地区的陕科大校友,倾听他们选择边疆的心路历程,记录奋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寻知识与信仰如何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祖国的具体实践。他们的故事,是陕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热土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铿锵足音。让我们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这些以无悔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的校友,从他们的边疆故事里读懂奉献底色,从这份无悔坚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母校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续传承。

白雷个人生活照
溯源:榆林风暖,陕科大树下育初心
陕西榆林的黄土坡,风里裹着西北人特有的直爽。白雷的青春,就从这片厚重的土地起步,一路延伸至陕西科技大学的校园,在知识与信念的滋养中,悄然筑牢人生的方向。
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白雷有着清晰的考量,绝非随波逐流。“文科就业难度不小,但这个专业能让我有机会进入体制内。”他话语朴实,却透着一股笃定,“我不想搞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想在实实在在的岗位上,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份朴素的想法,成了他大学四年里的“定盘星”,指引着他的学习与成长。
课堂时光,为他的成长注入了丰沛养分。侯曼老师的课,至今仍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侯老师总爱把知识点融入自身经历,娓娓道来。即便曾经有些调皮的白雷,也总能被她的课吸引,静静聆听。讲到公共政策时,侯老师会分享自己当年处理社区矛盾、协调各方事务的真实案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听得人心里透亮。
校团委书记李鹏老师的思政课,则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他的思想。李老师谈吐风趣、语言幽默,却总能把宏大的道理讲得贴近人心。“党员不是光环,是挑担子的身份”——这句课上的话,白雷至今铭记于心,也悄悄在他心里埋下了担当的种子。
学生会的经历,更磨炼了他的性子。大一时,白雷加入管理学院宣传部,初衷很简单:“我想拿着相机,把校园里最美的那一刻定格下来。”学姐不仅教他构图、写稿,更教会他“做事要靠谱”的道理。后来在未央区食药所的实践经历,让他真正实现了“落地”成长。原本以为监管工作简单易行,可跟着前辈去查药店才发现,进货台账要一笔一笔仔细核对,过期药品要一件一件认真清理,半点都马虎不得。实践结束后,白雷在日记本上写下感悟:“别总想着干大事,把小事做扎实,才是真本事。”

大学时期白雷(右一)与同学们在图书馆前合照
抉择:逐梦西行,风沙里赴初心之约
2016年夏天,毕业季的白雷收到了福建福州学有方学校的教师岗offer,三方协议都已签好。福州条件优越、待遇不错,他在那里踏实工作了一年。本以为人生会沿着这条安稳的轨迹走下去,2017年,舍友带来的一则消息,却让他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新疆正在招录公务员。
舍友太了解白雷了,知道他大学入党时,曾在申请书里写下“想在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心愿。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白雷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觉得,这正是实现当初理想的机会。“我总想着去祖国需要的地方闯一闯,去不同的地方,拥有不一样的经历,收获不一样的感受。”选择新疆,他没有丝毫犹豫。“不是说福州不好,而是我觉得新疆更需要我。”
2017年初,载着初心的火车一路向西。窗外的景色渐渐从翠绿变成金黄,白雷心里的念头却愈发清晰:“去了就好好干,绝不混日子。”就这样,他毅然踏入了新疆的风沙里,奔赴一场与基层、与群众的约定。
扎根:苦水淬志,在困境中挺膺前行
初抵南疆,便遭遇“水土不服”的考验。福州的湿润还未从皮肤上褪去,新疆干燥的风沙便迎面而来。饮食上的不适更让他难以适应,乡镇食堂里,每天不是韭菜包子就是拉面抓饭,一个多月后,他对着碗里的食物,常常难以下咽。更让人沮丧的是水资源问题,有时停水后再来的水,浑浊得能把白衣服染黄。
就在他快要撑不住,觉得自己无法适应这里时,舍友的一通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电话里,舍友只提了一句:“你还记得大学时一起听的西部计划分享会吗?”这句话瞬间让他想起同班一位女生——毕业后,她毅然去了西部当志愿者。“她一个女生都能扛过来,我为什么不能再试试?”
墨玉县是全疆人口大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白雷心里清楚,这里确实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他更愿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一点一点把这里建设得更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些念头,支撑着他咬牙熬过了最难熬的适应期,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白雷在新疆和田
深耕:立足岗位,把办公室变成服务阵地
从2017年至今,白雷亲眼见证了墨玉县的蜕变。作为南疆第二大人口县,墨玉县农牧民基数大,就业需求十分突出。园区立足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已初步形成以纺织服装、电子组装和轻工业材料制作为主的产业布局。
园区自建立以来,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从最初只能提供2000多个岗位,到如今已吸纳超过5000人实现稳定就业。就业规模的扩大,也对园区企业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园区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着稳中向好、持续向上的良好态势。
作为园区办公室主任,白雷主要负责干部日常管理工作,且始终坚持发挥带头作用。身为共产党员,他严格落实“三学三亮三比”中“亮身份”的要求,日常坚持佩戴党徽,公开亮明党员身份,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
工作中,遇到临时性、突发性任务,白雷总是主动靠前、带头承担。他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冲在前面、干在实处。如果党员都不率先担当,又怎么能带动普通干部和群众呢?”他还时常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党员同志:“擦亮你的党徽,就是擦亮你的责任。党员身份不能只挂在胸前,更要落实到行动中。”
基于这份担当,他对部门同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无论事务大小,无论是搬运物资这样的琐碎工作,还是紧急支援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大家都要积极主动、迎难而上。而党员更要走在前面、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彰显担当与先进性。

白雷(左二)代表组织慰问当地居民
回声:如榆生长,两地水土育赤诚
曾有校领导专程赴新疆,看望像白雷这样扎根于此的学子。那一刻,温暖与感动如同不期而至的家书——就像离家远行的孩子,在某个平凡的周末,突然看到父母悄悄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前,只为亲眼看看自己过得好不好。那些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的年轻人,在那一刻,被母校“家”的温度紧紧包围。
这份来自母校的深情,宛如一粒种子,落在白雷的心田,便深深扎下了根。白雷就像一株白榆,躯干上烙印着陕西榆林的年轮,根脉却早已深深扎进新疆和田的土壤。故乡榆林,是他生命的底色,承载着他最初的梦想与那份质朴;而新疆,则是他枝繁叶茂的天空,见证着他的奋斗与成长。一棵树,汲取两地水土的滋养,在岁月的沉淀中,活出了双倍辽阔的生命力。
【校友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建设边疆、开发西部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西部广袤无垠的土地、雄浑壮阔的历史征程,是我们书写人生的大舞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幸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些事情,立志为伟大祖国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螺丝钉”,愿大家不辜负自我,更不辜负时代,在这千帆竞渡的新时代滚滚浪潮中,勇立潮头中流击水三千里。
新闻小贴士:
白雷,男,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曾任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干事。2017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工作,现任和田地区墨玉县工业园区办公室主任、党建指导员。
(核稿:张景会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