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七届四次“双代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的重要部署,扎实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对高水平省属高校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困惑,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行机制。采取“一校两型”的策略,明确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相关专业和优势学科强相关优势专业,开展学术型人才培养,其他专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使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地对接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
明确培养方向,凝聚育人共识。学校锚定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审核评估导向,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系统推进专业分类工作。通过分析招生就业数据、研判学科资源配置,开展行业调研和校内外专家论证,学校将专业划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两类。在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期间,各学院(部)、职能部门以专题报告、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引导广大教师聚焦两类人才的培养规律、评价标准与实现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分类培养体系落地凝聚共识。截至目前,全校72个在校生专业已完成分类,其中学术型专业34个、应用型专业38个,分类培养格局初步形成。
优化培养体系,突出分类内核。学校围绕专业类型定位,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学术型专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修订工作强调“厚基础、重创新、促交叉”。课程体系强化理论基础与前沿追踪,突出科研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着力推动科教融汇,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应用型专业聚焦高水平实践能力培养,修订工作突出“强实践、重融合、能胜任”。课程设计更加注重与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对接,加大实验、实训、实习比重,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深化课程建设,开发特色模块。学校以分类培养为核心导向,大力推进课程内涵升级。各专业聚焦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重点开发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并积极布局前沿交叉课程,推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需求深度适配。截至目前,学校已确定68个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项目、77个科教融汇课程建设项目及37个学科交叉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一批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示范性课程及教学案例成功落地,不仅丰富了课程供给,更从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行业实践能力提升两方面形成支撑。
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搭建育人平台。学校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打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链条。一方面,出台《进一步加强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修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本科实习教学管理规定》等文件,为校企合作规范化、实践教学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加速推进优质育人载体落地,新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7个,其中与科研院所共建24个,已累计派出1000余名学生深入科研一线参与实践,推动协同育人从“形式合作”向“实体运行”跨越。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进13个微专业建设,探索“传统专业+X”复合模式改革。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产业应用”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教改班教学各个环节。数学学院“数据要素与标注班”、电智学院“鸿蒙班”、经管学院“斐凡班”“美林数据班”等14个产教融合教改班规模化推进,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培养经费约3000万元,标志着校企协同已进入深度融合、共育英才的新阶段。
学校“一校两型”分类培养体系建设,以清晰化的分类培养要素为核心支撑,以深层次的科教融合、产教融汇为关键抓手,着力构建学术素养与应用能力并重、办学特色鲜明、各类资源协同发展的本科教育新格局,既为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也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核稿:李剑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