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和田校友专访】乡党委副书记王园园的和田扎根词典

2025年10月31日 15:39 来源/宣传部 校友办 校团委 设艺学院 文/段宇冉 点击:[]

天山巍巍,昆仑莽莽,见证着陕科大学子从渭水之滨奔赴新疆和田的坚定足迹。这片承载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兴疆固边使命的热土,吸引了一代代陕科大人扎根奉献。他们怀抱“至诚至博”理想,将校训精神深深融入边疆建设,他们用实干回应时代的召唤、以赤诚践行报国的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组深度访谈将带您走近和田地区的陕科大校友,倾听他们选择边疆的心路历程,记录奋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寻知识与信仰如何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祖国的具体实践。他们的故事,是陕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热土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铿锵足音。让我们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这些以无悔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的校友,从他们的边疆故事里读懂奉献底色,从这份无悔坚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母校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续传承。

洛浦县纳瓦乡党委副书记王园园

和田的风,吹过九载春秋,也吹熟了一位青年干部的初心。在洛浦县的基层一线,陕西科技大学2016届毕业生王园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时光书写答卷——从社区工作人员到纳瓦乡党委副书记,他在边疆大地上悄然写下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扎根词典”。翻开书页,每个词语都浸透着选择的重量、成长的温度,更映照着一位基层干部与这片土地共生共长的深深羁绊。

词典一:“陕科大”——扎根的底气之源

“母校‘至诚至博’的校训,是我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王园园常说,大学四年的积累,为他扎根边疆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段校园时光里,恩师的指引更让他找准了人生方向。

刚步入大学校门时,王园园和多数同学一样,以为大学是“自由快乐的乐园”,把大量时间花在游戏、骑行等娱乐活动上,大一学年成绩平庸,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状态。直到大二,他遇到了辅导员张冲老师——这位年龄相仿的老师不像师长,更像兄长,总是悉心关怀学生,这份亦师亦友的温暖,成了帮助他走出困顿迷茫、找到前行方向的一束光。

他至今记得一次深刻的对话:当时宿舍盛行打游戏,张冲老师走进宿舍时,他们正沉浸在游戏中,直到老师站了好一会儿才发现。令人意外的是,张老师没有批评,反而坐在床边,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每个人初到大学都可能迷茫,虚度光阴的人不少,只是有人早早就走了出来。”这番话像一记警钟,让王园园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

从那以后,他彻底改变:早起晨跑、背着书包去图书馆、跟着“学霸”泡自习室,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三时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学院系统的党课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为他的三观养成注入了正能量。“正是学校的教育、恩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醒悟,为我后来到新疆基层工作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期间,他系统掌握了公共政策、组织管理、社区治理等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如同“理论工具箱”,为他处理基层事务提供了框架。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言传身教,深刻塑造了他的价值观——“解决问题不能靠空想,要靠理性分析和扎实行动”。

初到洛浦县社区工作时,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曾让他屡屡受挫。一次调解邻里纠纷,因无法精准传达政策要点,双方矛盾愈发激烈,挫败感让他一度动摇。但大学期间培养的“系统思维”和“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提醒他:不能退缩。他像当年钻研课本一样拆解问题:主动学方言、向老同事请教当地习俗,把课堂上学的“纠纷调解理论”转化为“拉家常式沟通”。当终于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促成和解时,他真切体会到:母校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韧性。

词典二:“组织”——成长的托举之力

“从社区到乡镇,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王园园的履历清晰记录着成长轨迹:2016年任社区工作人员,后历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第一书记、街道副主任、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2025年初任纳瓦乡党委副书记。每一次岗位变动,都饱含着组织的精心栽培,而初到新疆时的经历,更让他对这份“托举”满怀感恩。

2016年,王园园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前往新疆的火车,车厢里满是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心里装着对未来的憧憬,却也藏着对和田的陌生与忧虑。

岗前培训时,组织的关怀无微不至,学习生活充实有序;到了结业分配那天,大家虽忐忑不安,但抵达工作单位后,领导的热情接待、宽敞明亮的办公场地和温馨的住所,远远超出预期,瞬间打消了所有顾虑。“单位给我们安排了结对领导和同事,他们就像引路人,帮我们快速融入。”王园园回忆,刚工作时,他连像样的Excel表格都做不出来,一度怀疑自己,却也真正懂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

从那以后,他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把每一位同事当老师,不停请教。在组织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从工作“小白”逐渐进入状态,一步步走到如今的领导岗位。和田地委组织部搭建的成长阶梯、洛浦县各级领导的“手把手”帮带,更让他在基层快速成长,8年街道社区工作,被他称为“大学后教育”:担任社区书记和第一书记时,要直面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任街道副主任、组织委员期间,统筹协调的任务更是千头万绪,“感觉就像毕业后又在社会扎扎实实上了一堂成长课。”

工作总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上千居民的诉求,王园园也曾因经验不足陷入混乱,甚至产生“本领恐慌”。组织及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领导结对指导,帮他建立“诉求清单、调配清单、责任清单”机制,迅速理顺流程,也抚平了他内心的慌乱。担任社区第一书记时,县领导教他写民情日记;负责组织工作时,组织部专门安排党务培训。谈到这些,他更是感怀在心,“组织不仅给岗位,更给方法和信心,让我敢闯敢试。”

词典三:“基层”——淬炼的实践课堂

“基层是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也是最能锤炼人的地方。”近九年基层经历,让王园园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了深刻理解,而一位老党员的出现,更让他真正沉下心,扎下根。

初到社区工作时,语言不通的窘迫让他难以和群众沟通,想干事却处处受阻,慢慢没了劲头,甚至想随波逐流。就在这时,老支部书记吾布力喀斯木·吾吉阿卜杜拉主动找到他,针对支部党员管理提出意见建议——正是这些建议,帮他解决了当时社区党员管理的突出问题。

和老支书深入交流后,王园园被老一辈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打动。从那以后,他常到老支书家走访,请教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他就像我的长辈,不仅教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更教我如何热爱基层、坚守初心,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在老支书的影响下,王园园慢慢喜欢上基层工作,开始享受走街串巷与群众拉家常的时光,群众工作能力也逐步提升。他也渐渐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贴近群众。在街道工作的八年里,他走遍了辖区所有社区的角角落落,对困难家庭的情况烂熟于心。

挫折仍是常态:处理复杂矛盾时的力不从心,推动政策落地时遭遇的不理解……最难忘的是担任社区书记时的“政策解读风波”:因对一项惠民政策的适用范围解释不清,部分居民误以为“被区别对待”,工作陷入被动。他没有逃避,带着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坐在居民家中倾听诉求、解释政策,用真诚和耐心融化了误解的坚冰。

如今到纳瓦乡分管党建,他把社区经验融入乡村工作:推动“党员联系户”制度,让村干部每周至少走访几户群众;借鉴“议事长廊”模式,在田间地头开“板凳会”,听村民心里话。“工作的乐趣,在于把屁股端端地坐在群众这边,帮他们解决困难后得到肯定的那种快感,就像胸口这枚红色的党员徽章,永远激励我前行。”他说,看到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项项工作得到群众认可,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词典四:“坚守”——从选择到担当的初心

“2016年响应号召来边疆,是青春的选择;近九年过去仍在这儿,是初心的坚守。”王园园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刚到洛浦时,他也曾因陌生环境、繁重工作感到迷茫。但母校的教诲、组织的关怀、群众的期盼,尤其是老支书吾布力喀斯木·吾吉阿卜杜拉的指引,让他坚定了“留下来、干下去”的决心。即便后来调整工作岗位,他和老支书仍保持着联系,老支书时不时的指导,成了他坚守的重要力量。

他把对母校的感恩、对组织的忠诚、对群众的牵挂,化作扎根基层的动力:在社区,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到乡镇,聚焦建强村级堡垒,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陕科大为我点亮理想的灯,是和田给了我成长的根,是组织和群众让我在边疆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王园园说,未来的词条或许会变,但他“把根扎进民心”的初心将永远鲜活。他会带着这份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继续扎根洛浦、奉献和田,用担当书写基层干部的忠诚答卷。

时至今日,这本“扎根词典”,仍在边疆的晨钟暮鼓声中续写新篇。风沙会记得他踏过的田垄,群众会念起他解过的难题,那盏常亮在办公室的灯,正把“坚守”“实干”的字迹越写越深。它不是静置的文字,而是用青春在大地刻下的生长印记——裹着戈壁的粗粝,带着瓜果的清甜,缠着重托的温度。

从校园到基层,从青涩到笃定,这本词典里藏着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无数扎根者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共鸣。而这样的共鸣早已跨越地域,化作神州大地上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篇章:有人在雪域高原记录牧民的笑脸,有人在黄土高坡丈量沟壑的变迁,有人在海岛渔村守护潮起潮落的安宁……这些散落的笔墨连缀起来,便成了新时代最动人的基层叙事,既晕染着岁月向前的温润光泽,也鼓荡着大地深处蓬勃涌动的希望。

【校友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时光匆匆,愿你们珍惜在校每一刻,以学习丰盈自我,用奋斗定义青春。“至诚至博”不仅是校训,更是我们前行的人生底色。愿你们始终保持真诚与勇气,胸怀家国、勇敢逐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价值!请相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大家肯用真诚之心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闻小贴士:

王园园,男,陕西科技大学2016届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2016年12月响应号召赴和田地区洛浦县基层工作,历经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第一书记、街道副主任、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等岗位,现任洛浦县纳瓦乡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工作,目前已在边疆基层工作近九年。

(核稿:张景会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