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中国高校科技》刊发校党委书记姚书志署名文章: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探析

2018-07-30 19:45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7期 点击:[]

7月30日,《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7期全文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姚书志署名文章《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探析》。《中国高校科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科技、产业工作的大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期刊。杂志创刊于1987年,2011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本刊为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08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

全文转载如下:

姚书志: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探析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提出新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挑战,抢抓带来的机遇,就必须把转型发展作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选择,树立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主要矛盾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高等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适应和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锋队”,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路径,既是遵循规律要求的行动自觉,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提出新要求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一旦发生变化,相应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也必须做出调整,这是由教育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律所决定的。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整部中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史。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救亡图存、推翻三座大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发展新文化运动,开展“教育救国”,乃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等,都是高等教育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进行的积极回应。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加之经过多年的战争,各方面事业百废待兴,经济困难,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此时,加快经济建设就成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了满足短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培养各行各业建设的急需人才,学习苏联模式,建设一大批由行业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多科性行业院校,就成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选择。于是,一大批隶属于部门、服务于行业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应运而生。陕西科技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创建并西迁咸阳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长期存在的经济供给不足的状况彻底发生了扭转。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丰富,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社会主要矛盾也就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作为高等学校办校治学的认识起点和逻辑起点,自觉地将学校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选择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挑战,抢抓带来的机遇,就必须把转型发展作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战略选择。陕西科技大学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虽然也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但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把转型发展作为办校治学的重要抓手和目标引领。

2.1深度参与轻工业转型升级: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

我国轻工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而支撑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进步。作为老牌轻工高校,陕西科技大学的轻工特色就是源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立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开设了与“老轻工”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了许多质量较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今天,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轻工行业的冲击,面对“老轻工”向“新轻工”的转型,学校要想保持并突显轻工特色,就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逻辑,牢固树立向“新轻工”转型的理念和意识,面向和深入轻工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和未来,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从“老轻工”向“新轻工”的转型。否则,学校的轻工特色就会变成历史的“滥觞”。

2.2坚持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

陕西科技大学过去是“教学型”大学,现在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这既是国家和省上对学校的定位和要求,也是学校的使命和方向。无论是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和省上的要求,还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全校师生的期盼等多个角度来讲,学校都不能仅仅停留并满足于“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必须向质量更高、内涵提升的方向发展,即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最终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实际上,从200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学校就已经走上了这一转型发展道路。在这期间,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办学条件逐渐改善,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按照通常认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标准来衡量,陕西科技大学其实已经迈入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门槛。

要建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不仅需要继续增加学位点数量,扩大研究生规模、增加教师总量的外延式发展,更需要包括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学科水平和创造一流原创性科技成果、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内涵式发展,以弥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历史欠账多,外延和内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缺失。只有坚持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才能完全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2.3助推陕西追赶超越战略:从“为行业服务”向“为地方服务”转型

长期以来,陕西科技大学主要围绕轻工行业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形成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自从1998年学校被划转到陕西省主管,学校成为省属地方高校已经有20年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固守传统的优势和特色不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视而不见,对陕西省近年来大力实施的追赶超越战略充耳不闻,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无所作为,学校不仅无法巩固已有的优势和特色,而且还面临着优势和特色丧失的危险。因此,学校必须实现由服务行业向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通过围绕解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快能够支撑陕西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培养能够满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助推陕西追赶超越。这既是学校作为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时代使命,又是学校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

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在理念上,更加注重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在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更加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可以说,新工科反映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形态,是今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抓住了“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的契机,谁就能够在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中抢占先机。对此,学校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

陕西科技大学在传统工科教育上,特别是在轻工学科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面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革命性变化,面对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所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面对汹涌澎湃的“新工科”发展态势,如何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中加快理念转变,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工科”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尽快促进“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否则,学校既不能有效应对“新工科”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无法抓住“新工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3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3.1树立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学校转型发展

创新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转型发展的永恒主题。陕西科技大学要想实现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型,就需要用创新的理念来引领。如要实现向“新轻工”转型,就要准确把握“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轻工特征;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意味着要逐步实现由知识创新主体向技术创新主体演变;实现向“为地方服务”转型,就要积极参与陕西“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实现向“新工科”转型,就要具备与“新工科”特征要求相一致的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

开放是学校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陕西科技大学来说,首先要扩大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主动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陕西科大。要积极承办高水平的国际或行业论坛,加大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引进力度,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的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要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空间,争取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学研究资源、学科建设资源;要积极推进大学内部开放,打破学科专业、院系组织等各自为政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共享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陕西科技大学最近几年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就是学校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成果。只有继续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学校才能解决各学科、各院系、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质量、上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转型。

3.2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人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关键是要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教师。陕西科技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人才引进上,先行了一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今后要继续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标志性领军人才的工作力度。只有建成了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好、潜力大、水平高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

3.3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学科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最近几年,学校围绕学科建设对部分学院和学科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优化。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看,只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消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不改变,市场对日用品的刚性需求和轻工行业升级换代的需求就不会变;只要我国制造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发展阶段不改变,我们的每一个学科在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战略下都有用武之地。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学校的学科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所有学科都要以聚焦轻工特色、服务轻工优势为前提,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既要使学科和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保持高度契合,在走出“大而不强”“虚而不实”的困境中构筑学科高峰;又要改变“单兵作战”“各成一家”发展现状,在解决学科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中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3.4提高发展质量,保障学校转型发展

质量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转型发展的衡量标准。解决学校的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途经就是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当然,这里强调的质量是全方位的质量,既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也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改革发展工作质量,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人才质量来评价,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目标;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来考虑,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是手段、是方法。所以,不能孤立地谈质量,应该把质量作为一条贯穿于办学治校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主线。只有牢牢把握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学校才能实现学科建设从“撒胡椒面”到“捏指成拳”的转变,摘得学科建设高峰的“金牌”;才能把科学研究方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走出大量低层次、重复性研究的“死循环”,让“红红火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充分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顺利转型。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核稿:崔楠 编辑:杜杨)

 

上一条:我校在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佳绩 下一条:我校赴清华大学处级干部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