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巍巍,昆仑莽莽,见证着陕科大学子从渭水之滨奔赴新疆和田的坚定足迹。这片承载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兴疆固边使命的热土,吸引了一代代陕科大人扎根奉献。他们怀抱“至诚至博”理想,将校训精神深深融入边疆建设,他们用实干回应时代的召唤、以赤诚践行报国的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组深度访谈将带您走近和田地区的陕科大校友,倾听他们选择边疆的心路历程,记录奋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寻知识与信仰如何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祖国的具体实践。他们的故事,是陕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热土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铿锵足音。让我们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这些以无悔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的校友,从他们的边疆故事里读懂奉献底色,从这份无悔坚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母校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续传承。
初心如磐:携志奔赴边疆
1998年的夏天,蝉鸣裹着盛夏的燥热,在乌鲁木齐火车站的空气中蔓延。桑鹏手里紧紧攥着印着“奎屯”的车票,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这张小小的纸片,正载着他驶向期待了四年的远方。
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定向委培生,校园里每一次听老师讲起边疆的故事,他心里的向往就多一分:他总想象着那片辽阔土地上,棉田在风里翻涌成浪,兵团人用双手把戈壁变成良田的模样。彼时,“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已在悄然铺展,新闻里“为西部培养建设力量”的号召,更让他坚定了方向——这不仅是遵守“建设兵团定向培养”的承诺,更是顺着时代的脉搏,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价值。

桑鹏重回母校参观
列车缓缓驶离站台,窗外的高楼渐变成无垠荒原。桑鹏趴在车窗上,望着远处起伏的天山轮廓,心里满是滚烫的期待:他要把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带到田间,要和老一辈兵团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让边疆的风都浸润着丰收的甘甜。
破局攻坚: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初到奎屯,新疆的地大物博给桑鹏带来了震撼:目之所及,戈壁连着天际,风里裹着沙砾的粗粝,与他熟悉的内地小城截然不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开垦荒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服务群众。初期的不适之感,也在日常工作的积累中逐渐褪去。而更让他触动的,是兵团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口号不再是墙上的文字,而是身边人实打实的选择。这份执着像一束光,让他渐渐明白,建设边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沉下一颗真心,和这片土地同呼吸。

桑鹏(左二)在工地与工友合影
随着时代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19省市援疆的春风更吹遍天山南北:厂房拔地而起,公路向边境延伸;“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五通”建设,更让新疆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桑鹏看着眼前的变化,心里的想法愈发清晰——他大学所学的岩土工程相关专业,不正是当下基建热潮最急需的吗?于是,2012年在兵团服务期届满后,他辞职创业,成立了新疆时代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奎屯分公司。他想,这不仅是抓住政策机遇,更是要把自己的专业所长,变成建设边疆的“利器”——就像扎根边疆的一代代兵团人那样,用实干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
创新筑梦:以实干结出建设硕果
自创办岩土工程公司以来,桑鹏带领团队始终锚定“服务国家发展”的核心,让公司发展与祖国建设同频共振。在国内,他们深度参与南北疆铁路网搭建,让钢轨穿越戈壁荒漠,打通区域经济联通的“动脉”;投身公路与水利设施建设,让灌溉渠滋养万亩良田、柏油路延伸至边境村落,切实解决群众出行与生产难题;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及光伏项目中,更以专业技术严把工程质量关,为边疆民生改善与绿色能源发展筑牢根基。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团队又主动走出国门,承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风电基础处理与工业厂房强夯项目,将中国基建的精准技术与高效标准带向海外,让“基建狂魔”的实力与大国担当,在每一处工程里落地生根。

桑鹏在办公室工作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守业”的关键,在桑鹏看来,是永不停歇的自我迭代。而支撑这份迭代的精神内核,正源自母校传承的“三创两迁”精神——这束精神灯塔,始终为他的前行引路。“三创”的敢闯敢试,让他敢于突破行业边界,从本土基建拓展到跨国工程管理;“两迁”中蕴含的坚韧与务实,更教会他沉下心解决问题。面对跨行业施工的技术壁垒,他主动深耕多元化知识,考取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为应对跨国项目的复杂需求,又全力评定高级工程师,用专业能力为公司发展破局。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力量,让他在行业波动中站稳脚跟,抓住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的机遇,让公司成为边疆基建领域的中坚力量。

桑鹏(二排右二)与恩师詹秦川教授(二排中间)合影
2025年7月26日,在和田与母校老师重逢时,桑鹏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再遇母校师长,那些深埋心底的母校情愫,便如春潮般汹涌而来,瞬间漫过了时光的堤岸。他清晰地记得座谈会上扎根和田的陕科大校友们的朝气蓬勃,深深怀念母校师长寄语校友时的情深意切。他更加思念与恩师詹秦川教授几年前的相逢,那熟悉的叮嘱、那温暖的握手,无不唤醒他的青春记忆,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聆听恩师授课的时光。当得知詹教授与学院老师正牵头申报“西部丝路沿线人文景观与旅游环境融合发展研究”课题,他心中满是感动与感恩——这既是母校对西部发展的持续牵挂,更为边疆搭建了被世界看见的桥梁。为此,桑鹏决心以实际行动宣传大美新疆,让更多人知晓边疆的蓬勃发展与独特魅力,也带着陕科大人的初心,以这份扎根边疆的坚守回馈母校栽培,为边疆基建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感恩励行:携所学续写边疆新篇章
从1998年背着帆布包踏上西行列车,到如今在边疆扎根近三十年,桑鹏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坚定。这些年里,他从投身兵团建设,到深耕边疆基建领域,一路走来,见证着边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心底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便愈发浓烈——正是这份热爱与坚持,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兵团建设者,成长为能扛起一方基建重任的带头人。

桑鹏与校友合影(一排左一)
谈及母校,桑鹏的感激从未藏掖。他总说,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母校“三创两迁”精神的滋养,更忘不了老师们课堂上的谆谆教诲、毕业后的持续关怀。如今公司发展面临“求贤若渴”的局面,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母校的学弟学妹:“欢迎大家来公司参观学习,这里有最真实的边疆基建场景,有从校园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链条。”为给校友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他牵头组织团队编制施工工法流程,细化每一个技术环节;同时推动公司升级,全力申报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他希望以更强的实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他看来,支持母校人才培养,不仅是感恩的回馈,更是让母校的教育成果在边疆落地生根的最好方式。
三十载岁月,桑鹏早已把个人发展、母校期许与边疆建设紧紧绑在了一起。边疆的辽阔大地,给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母校的培养,给了他站上舞台的底气;而他则用自己的奋斗,成为连接两者的桥梁——既把母校的知识与精神带到边疆,助力这片土地的发展;也让边疆的机遇与成就,成为母校育人成果的生动注脚。未来,他仍想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深耕:一边带领公司为边疆基建添砖加瓦,一边为母校输送更多懂边疆、爱边疆的专业人才,用一辈子的坚守,诉说对边疆的深情、对母校的感恩。
【后记】
从兵团时期扛锹拓荒的青年,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坚基建的企业家,扎根边疆三十载,桑鹏的身份在时光里更迭,可那份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奉献,却如大漠胡杨般愈发坚韧。他以勇毅扎根破局,用智谋创新立业,从投身兵团建设到创办企业助力新疆发展,真正践行了“建设边疆创新业,有勇有谋谱新篇”的初心。母校“至诚至博”的校训,是他三十年坚守的精神根系。这份由教育浇灌的情怀,让他既是边疆建设的实干者,更是母校精神的传承者。“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桑鹏的经历让我们看见:个人亦可与祖国的脉搏紧密相连。当个人理想与家国需求同频,便能在扎根中绽放价值,用勇毅与智慧,为边疆建设续写新的篇章。
【校友寄语】
学弟学妹们:
在多年的边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留下来、站住脚、保持稳定,既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好工作,也要兼顾好家庭生活,始终怀揣“稳以致远”的坚定理想信念。大美新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希望学弟学妹们多来新疆走走看看,也期待能与大家共享校友资源,若有意愿,更欢迎一同在此创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愿我们都能如胡杨、青松般扎根坚守,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用努力奋斗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新闻小贴士:
桑鹏,男,1975年生,陕西高陵人。1994年9月—1998年6月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系包装装潢专业,1998年7月服从组织安排,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2012年牵头成立新疆时代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奎屯分公司,现为高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为和田地区基础建设提供服务。
(核稿:张景会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