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和田校友专访】二十七载扎根边疆!陕科大校友张宏春:以青春赴山海,以坚守践初心

2025年09月20日 16:38 来源/宣传部 校友办 校团委 设艺学院 文/段宇冉、白如画、肖雨含 点击:[]

天山巍巍,昆仑莽莽,见证着陕科大学子从渭水之滨奔赴新疆和田的坚定足迹。这片承载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兴疆固边使命的热土,吸引了一代代陕科大人扎根奉献。他们怀抱“至诚至博”理想,将校训精神深深融入边疆建设,他们用实干回应时代的召唤、以赤诚践行报国的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组深度访谈将带您走近和田地区的陕科大校友,倾听他们选择边疆的心路历程,记录奋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寻知识与信仰如何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祖国的具体实践。他们的故事,是陕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热土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铿锵足音。让我们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这些以无悔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的校友,从他们的边疆故事里读懂奉献底色,从这份无悔坚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母校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续传承。

张宏春校友接受设艺学院学生记者白如画线上访谈

青春有千万种模样,有人奔赴繁华,有人扎根远方。当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青年学子带着校园朝气,隔着屏幕与在和田坚守27年的张宏春校友相对,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悄然展开。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渲染,只有年轻人对未来的好奇,与过来人对岁月的坦诚——恰似关中平原的麦浪遇见塔克拉玛干的绿洲,问答间碰撞出关于选择、成长与坚守的平实答案。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访谈,共同走进张宏春学长的西部岁月,聆听这份跨越二十余载的初心与担当。

忆母校:一堂摄影课,一颗种子的萌芽

“吕玉舟老师的摄影课,自制的黄皮内部教材,还有暗房里飘着淡淡药味的显影液……”提起母校西北轻工业学院的时光,张宏春学长的记忆瞬间被拉回二十多年前。那时的摄影课,没有如今轻点屏幕就能成像的数码设备,只有沉甸甸的单反相机、一卷卷乐凯胶卷,以及需要亲手把控温度与时间的“显影—定影”流程。“吕老师总说要把胶片的价值用到极致,他教我们把36张的胶卷小心用到38张,指尖轻轻拨动胶片时的细腻触感,现在想起来还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他笑着回忆,黑白照片从透明底片到相纸成像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乐趣——在暗房里屏息盯着相纸,看模糊的轮廓慢慢浮现、逐渐清晰,直到完整的影像跃然纸上,那种纯粹的成就感,成了他对“专业”二字最早、最深刻的认知。

张宏春(左二)与大学同学的合照

彼时的课程设置虽不及如今这般细分精细,却始终贯穿着“全面实用”的理念。“我们当年并没有‘选修’与‘必修’的明确划分,课程安排完全围绕兵团的实际需求展开。除了摄影课,还开设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纸包装结构设计、人机工程学等课程。那时我并没细想这些课程的价值,如今回头看才发觉,正是这些‘博而实’的知识,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宏春(三排左十一)与师友在西北轻工业学院楼前合影

从西北轻工业学院到如今的陕西科技大学,从“系”到“学院”的建制升级,从几门基础课到体系化的细分专业教学,张宏春感慨万千:“这些年看着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专业设置越来越精,心里特别骄傲。但最难得的是,学校那份‘务实育人’的底色从未改变。就像你们现在仍在学习的摄影课,从当年的‘兴趣启蒙’变成如今的‘专业必备技能’,这份对实用能力的重视,就是最珍贵的传承。”

赴边疆:一次选择,一场跨越千里的奔赴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想‘走出去看一看’,去祖国的边疆闯一闯。”谈及当年选择奔赴和田的初心,张宏春的回答坦诚得如同戈壁滩上的阳光,没有丝毫修饰。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咸阳人,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新疆”于他而言,是课本里的“瓜果之乡”,是地图上隔着千山万水的遥远边疆,更是父亲口中“不能错过的成长机会”。他的父亲曾参与襄渝铁路建设,当年因家庭责任放弃了后续的发展机遇,这份深埋心底的“遗憾”,化作父亲对他的殷切叮嘱:“年轻人要敢闯敢拼,遇到好机会别犹豫,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别让自己留遗憾。”

1998年盛夏,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定向委培生,张宏春和同班同学等一行人,背着装满衣物与书本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和田的绿皮火车。彼时的他,还未真正摸清边疆的模样,最初的选择没有“宏大的奉献叙事”,更多的是年轻人对远方的好奇,和对“参与边疆建设”的朴素向往——“当年兵团到学校宣传时,那些关于屯垦戍边、建设家园的故事,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值得用心去做的事”。

张宏春(二排右六)带领团队在戈壁滩进行植树活动

可初到和田,现实的挑战比想象中更具体,也更凛冽。“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张宏春回忆,那时普通话尚未在当地普及,去市场买东西时,只能靠“蹩脚的普通话+零散的维语单词+手势”笨拙比划,“听着当地人说着流利的维吾尔语,像听‘天书’一样,急得手心冒汗却没办法沟通,那种无力感至今还记得。”后来,他索性跟着身边的维吾尔族老乡学起了维语,从“亚克西姆”(你好)、“热合麦提”(谢谢)学起,一点点积累词汇,慢慢敲开了沟通的大门;第二关是气候关,和田地处沙漠边缘,扬沙浮尘天气频繁造访,“早上出门时穿的白衬衫,到了晚上领口、袖口就积满了沙尘,拍一拍能扬起一小团灰”,不少内地来的同事十分不适应,他也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彻底适应这片土地的干燥与风沙;第三关是“孤独关”,远离家乡与同窗,身边的社交圈子骤然变小,“有时候想和老同学打个电话聊聊天,却发现彼此接触的生活、谈论的话题渐渐不一样了,共同语言慢慢变少,孤独感就会悄悄涌上心头。”

也正因这份艰苦,同行的伙伴做出了不同选择:一起出发的同学里,有人没能熬过最初的难,选择离开;也有人为了与家人、恋人团聚,后来前往其他城市发展。“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选择自然也不一样,无论留在边疆还是回到内地,只要是遵从内心的决定,都值得尊重。”张宏春坦言,面对初期的种种困难,他自己也曾有过挫败感,但这些从未让他萌生“打退堂鼓”的念头。“父亲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语言不通,他就每天学几个维语单词;气候不适,他就慢慢调整生活习惯;感到寂寞了,他就埋首书本充实自己,或是提笔写新闻稿记录身边的故事,“既然选择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既然承诺扎根,就要把这条路走扎实、走稳当。”

干事业:27年“闯关”,从宣传干事到审计局长

从1998年到2025年,27载光阴里,张宏春的岗位换了近10个——基层宣传科、办公室、纪委、工信局、巡察办、国资委、审计局……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场全新的“能力闯关”,每一次“闯关成功”,都让他离“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初心更近一步。

“宣传科是我工作的起点,母校学到的知识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他清晰地记得,刚到宣传科时,单位开会需要手写会标,同事们大多没接触过美术设计,正犯难时,他凭着大学时反复练习的美术字功底,拿起板刷和颜料,就能在红布上写出工整大气的黑体字、宋体字,“没想到上学时练的‘小技能’,到了基层竟成了‘看家本领’,帮单位解决了不少难题。”后来,单位让他负责影像资料留存工作,他带着那台理光135单反相机,跑遍了昆玉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连队,用镜头定格下基层干部走访农户、职工田间劳作、项目建设推进的珍贵瞬间;同时,他还拿起笔,把这些鲜活的故事写成新闻稿,投给《新疆日报》《兵团日报》,让更多人看见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与变化。

“工作没有‘难不难’的说法,只有‘用不用心’的区别。”这是张宏春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27年工作生涯的行动准则。2013年,他担任工信局局长,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业领域,也没有丝毫退缩,“每天下班抱着厚厚的政策文件、行业资料回家钻研,周末也往工厂、企业跑,跟着老同事学政策解读、学项目审批、学企业服务,一点点摸清了工业发展的门道”;2017年,他被任命为巡察办主任,面对“监督执纪”的全新任务,他从头学起纪检法规,“监督别人首先要自己懂规矩、守纪律,所以每一条规定都要嚼碎、吃透,不能有半点含糊”。

如今在审计局,他面临着更复杂的“专业跨界”挑战:审计工作并非单一领域的深耕,而是需要多元专业知识的支撑。“我们审计局的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十分丰富,涵盖财务、工程、法律等多个领域。我要做的就是当好‘粘合剂’,把大家的专业优势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一起把审计工作做好。”他对团队要求严格,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加班时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遇到棘手的审计难题,也总是带头钻研、寻找突破口;面对年轻同事,他从不吝啬分享经验:“年轻人多经历点压力不是坏事,严一点是对他们的成长负责,也是对审计工作的负责。”

某次审计工作结束后张宏春(右八)与团队在昆仑山脚下留念

寄后辈:先就业再择业,边疆有“看得见的机会”

“现在的大学生,身边的选择多了,可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容易在五花八门的机会里‘挑花眼’,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作为过来人,张宏春对学弟学妹的职业选择,有着最真诚、最实在的建议:“别总想着一步到位找到‘完美工作’,可以先就业,再在实践中慢慢明确自己的方向,逐步择业。”

他坦言,如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想进省一级机关,至少要研究生学历,还得是211、985院校背景;想进央企总部,即便有博士学历,也未必能顺利入围。但在基层、在边疆,机会更多,舞台也更广阔,能让年轻人更快成长起来。”以昆玉为例,五年前公务员岗位的竞争还相对宽松,如今随着西部发展越来越好,岗位热度大幅攀升,一个普通岗位就能吸引百余人报名。“我们审计局去年只招7个人,报名人数就有几百人,其中不乏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这样名校的毕业生,还有不少从南方来的研究生,大家都是冲着边疆的发展机会来的。”

“不是边疆‘缺人’,而是边疆‘给机会’。”张宏春解释道,在基层工作,不像大城市岗位划分得那么细,“你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工作,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当年在宣传科,既能写新闻稿,又能拍照片,还能参与会议组织、活动策划,这些综合经历,在大城市的‘细分岗位’里,很难同时拥有,而这些经历,恰恰能帮你快速提升综合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今正大力支持西部建设,双语教育普及了,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和田也有了昆玉市,城市面貌一天一个样,发展越来越好。年轻人来这里,只要愿意沉下心扎根,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结语:一份跨越山海的期待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新疆沙漠公路上的标语,也是这些年刻在我心里的话。”从西北轻工业学院到陕西科技大学,从咸阳到和田,从青涩学子到审计局长,张宏春用27年时光,生动诠释了“扎根”的意义——青春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人生的价值有很多种,有一种叫“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建设边疆中实现自我”。

张宏春(左一)带领团队接受红色教育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程里,正是无数像他这样怀揣初心、坚守热爱的人,才让沙漠边缘的绿洲渐广,让边疆的发展向好。如今,昆玉市的街道越修越宽,和田的瓜果愈发香甜,更多像张宏春一样的年轻人,正带着理想与热忱奔赴边疆,在兵团的热土上挥洒汗水。而陕科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正是在他这样一代代学子的践行中,于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持续绽放耀眼光芒。

作为扎根边疆的陕科大人,张宏春始终满怀期待:“和田的发展越来越好,这里的舞台还在等更多人来施展。我特别盼望能有更多陕科大学子带着母校的精神来这里,让新的‘科大力量’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我们一起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美好。”

【后记】

27载边疆岁月,张宏春从未将“奉献”“牺牲”挂在嘴边,却用日复一日的认真与坚守,把“担当”写满每个平凡日子。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里,青年们看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清醒选择与韧性坚持——正如他当年在暗房里等待影像显影,人生的答案从不在急功近利的追逐里,而在耐住性子的沉淀、脚踏实地的践行中。或许,这便是最动人的成长:不把“奉献”挂嘴边,却把“责任”落脚下,让每一步都扎实坦荡。愿这份平实却坚定的力量,能给徘徊的青年一份底气——无论去向何方、选择何种人生,只要心怀热爱、认真生活、用心坚守,便无惧风雨,终将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卷。

新闻小贴士:

张宏春,陕西永寿人,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1994级机械系包装工程(包装装潢)专业校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定向委培生。1998年毕业后奔赴新疆和田,历经宣传、巡察、审计等多个岗位,现任第十四师昆玉市审计局局长。27年间,他从青涩学子成长为地方骨干,在边疆的风沙里沉淀出扎实的人生答卷。

(核稿:张景会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