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和田校友专访】西部计划志愿者:聆风沐沙守初心 笙歌不辍赴远方

——张聆玲与张宝笙的和田答卷
2025年09月16日 10:38 来源/宣传部 校友办 校团委设艺学院 经管学院 文/康健源、唐嘉艺、朱柯欣、段宇冉、肖雨含 点击:[]

天山巍巍,昆仑莽莽,见证着陕科大学子从渭水之滨奔赴新疆和田的坚定足迹。这片承载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兴疆固边使命的热土,吸引了一代代陕科大人扎根奉献。他们怀抱“至诚至博”理想,将校训精神深深融入边疆建设,他们用实干回应时代的召唤、以赤诚践行报国的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组深度访谈将带您走近和田地区的陕科大校友,倾听他们选择边疆的心路历程,记录奋斗路上的酸甜苦辣,探寻知识与信仰如何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祖国的具体实践。他们的故事,是陕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热土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铿锵足音。让我们一同走近新疆和田,走近这些以无悔青春书写人生答卷的校友,从他们的边疆故事里读懂奉献底色,从这份无悔坚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母校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续传承。

当火车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张宝笙望向窗外,黄沙从天地交界处席卷而来,顺着车窗缝隙落在座椅、行李与衣领间。他下意识攥紧行囊,心中清晰地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旅行,而是一段关乎人生的远方征程。

与此同时,在和田自然资源局的服务窗口前,张聆玲正耐心地向一位维吾尔族大妈讲解办事手续。大妈普通话不太流利,携带的资料也未齐全,她便放慢语速、反复解释了三遍,直到大妈恍然大悟般露出笑容,轻声道了句“谢谢”。那一瞬间,张聆玲忽然觉得,再琐碎的工作也有了重量。

一、抉择之始:缘何奔赴昆仑绿洲

大学毕业季的迷茫,是许多青年都会面临的心境,张聆玲与张宝笙也不例外,但他们最终都在“向西而行”的选择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来自陕西宝鸡的张宝笙,2024年本科毕业时,面对海量企业招聘信息,却始终找不到与理想契合的方向。两年军旅生涯让他明白,自己渴望的不只是安稳的工作,更是一个能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的舞台。当他在校园里看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时,这句话像一束火花,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

他主动找到辅导员柳心雨老师沟通想法,得到了老师的坚定支持和悉心指导。“不如去看看,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老师的这句话,成了他下定决心报名西部计划的“催化剂”,让他更加笃定地朝着和田出发。

而张聆玲的迷茫,带着对自我与未来的审视。她生源地在新疆、籍贯在重庆,大学期间勤奋努力,顺利拿到了三份春招offer。可当真正要踏入职场时,内心的不安却愈发强烈:“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社会的快节奏,会不会过于庞大和陌生?”

随着西部计划报名截止日期临近,她始终犹豫不定。辅导员李丹青老师看在眼里,主动帮她修改简历、推送招考信息,还贴心地建议她:“可以把西部计划当作一个‘缓冲期’,在基层实践中理清未来方向。”这番话点醒了张聆玲,她最终决定回到养育自己的土地——新疆。“或许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能重新看清未来的路。”

一个带着军旅淬炼的坚毅,一个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他们的选择虽不轻松,却殊途同归。面对“为什么去西部”的疑问,两人答案不同,但背后有着共同的信念:不愿让青春只停留在安逸的港湾,而是要把脚步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更有意义的舞台上绽放。

二、坚守之路:风沙孤独中觅得微光

初到和田,张宝笙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特有的风沙。火车刚到站,一场沙尘暴便如期而至,窗台、地板,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细密的沙粒。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书本上抽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然变成了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

比起环境的考验,工作中的挑战更需用心应对。在策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他要负责办文办会、文件审核、会议筹备等繁杂事务,每天清晨到岗,常常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最初几个月,几乎天天带着倦意回到宿舍。“最大的困难其实不是熬夜加班,而是语言沟通。”张宝笙坦言,许多基层群众的普通话带着浓重乡音,尤其是年事已高的老人,话语常常晦涩难懂。一开始交流时,他总是听得一头雾水,心里着急却不愿让群众失落,于是主动向同事请教沟通技巧,慢慢摸索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规律。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能领会群众话语的核心意思,也能耐心地把政策、流程解释清楚。

张聆玲的挑战,则藏在窗口服务的细碎日常里。在和田自然资源局窗口,她每天面对的是前来办理证件的群众,不少人会因为忘带资料、听不懂流程而焦躁不安。她要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解释,直到对方完全明白。“有时候同一个人连续三次来窗口,还是没带齐东西。”张聆玲笑着回忆,“但再着急也不能表现出来,只能继续耐心帮他梳理需要补充的材料。”

孤独与疲惫,是每个西部计划志愿者都曾有过的感受。张聆玲坦言,服务第一年,她常常在夜里萌生退意:“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工作机会,一个人在偏远的土地上‘消耗’青春?”每当这时,她会给父母打个电话,而电话那头总会传来朴素却有力的鼓励:“实在不行就回来,但别轻易放弃,再坚持看看。”

张宝笙的支撑,则来自两年军旅生涯的磨砺。部队里“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信念,让他懂得何为意志,也让他能在陌生环境中更快适应、站稳脚跟。“那段经历教会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和毅力。”

两个年轻人,在不同岗位上面对相似的挑战:曾在深夜感到孤独,曾因不被理解而心酸,也曾在困境中想过放弃。但他们都在这样的磨砺里,守住了初心:或许真正的坚守,从不是毫无动摇,而是在动摇过后,依然选择继续向前。

三、成长之悟:平凡价值里铸就不凡

在策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的日子里,张宝笙渐渐掌握了文件落地、会议高效筹备的方法,也慢慢读懂了政府工作背后的责任与温度。但真正让他觉得“自己能发挥作用”的,是走进村庄、贴近群众的时刻。

一次下乡走访时,他发现村里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已经很久没有做过体检。了解情况后,他和办公室的领导、同事一起协调县医院,最终将医疗队直接请到了群众家门口。那天,他看着老人们排着队,在简陋的桌椅前接受检查,脸上满是安心的笑容。“那一刻,我真切地觉得,我们做的事,正在实实在在改变他们的生活。”张宝笙说,这种发自心底的满足感,比熬夜写完一份材料更加深刻,也让他更懂基层工作的意义。

张聆玲的成长与收获,藏在窗口服务的日复一日里。在她看来,每一份办好的证件背后,都连着一户人家的生活与希望。她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一位大妈因资料不齐无法办证,急得直掉眼泪。张聆玲没有催促,而是先安抚大妈的情绪,再帮忙打电话联系相关部门确认情况,还一笔一画写下需要补充的材料清单。几天后,大妈带齐资料再次来到窗口,递材料时紧紧握住她的手:“谢谢你姑娘,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一瞬间,之前所有的重复和琐碎,都变得特别值得”,张聆玲说。

在外人眼中,他们的岗位或许平凡:一个在办公室与笔尖、档案为伴,一个在窗口前重复解释与登记。但在张聆玲和张宝笙心里,这份平凡恰恰是价值所在。他们逐渐明白,青春的意义从不是寻找轰轰烈烈的舞台,而是在点滴小事中承担责任,在与群众的相处中体会“为民服务”的重量。

“西部计划让我学会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张宝笙说。“志愿者的身份让我明白,青春不只是属于自己,更属于这片我热爱的土地。”张聆玲说。他们的成长没有突然的顿悟,而是在风沙里、琐碎中、孤独间一步步积累而来,最终沉淀为对“青春价值”最真切的理解——青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是否能把自己交给这个时代,为需要的人、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四、寄语来者:将青春付与祖国需要

2025年7月22日至26日,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樊建武、党委副书记李学军一行赴新疆乌鲁木齐、昌吉、阿拉尔、和田等地,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及在疆工作校友,并就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开展调研交流。

在和田的校友座谈会上,张聆玲对已在新疆扎根二十余年的1998届学长张宏春印象尤为深刻。“学长的些许白发和那温暖的笑容,让我突然意识到,这条扎根西部的路并不孤独,早有人在前面默默引路。”这份前辈的坚守,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和田继续服务的决心。

张宝笙则常常想起刚到和田时,辅导员柳心雨老师的那句叮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说,如今再回想这句话,才明白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引。“基层工作或许不耀眼,但每一件小事,都能切实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这就是它的价值。”

从西安到和田,三千公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跨度,更是心灵的远行。张宝笙在深夜写下的每一份材料,张聆玲在窗口前说的每一句解释,看似普通,却在时光里留下了沉甸甸的痕迹。他们把青春放在风沙与戈壁之间,让这份青春变得坚实而笃定。

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精神,曾引领一代代学子在艰难中坚守、在平凡中成就。如今,这份精神跨越岁月,在西部大地上延续——张聆玲与张宝笙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点一滴的坚守里,书写了属于陕科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或许多年后,他们会离开和田奔赴新岗位,或许会选择留下把根扎得更深。但无论未来如何,他们已把青春的印记,深深镌刻在了大漠深处。他们的故事不轰烈,却因真切与笃定而动人;他们的坚守或许平凡,却因沉默与执着而厚重。他们是无数科大学子扎根基层、奉献祖国的生动写照,千千万万,奔涌向前……

【后记】

你听,风在和田吹过。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但张聆玲和张宝笙选择在最好的年纪,奔赴一场不问归期的相遇。

他们在风沙中扎根,在平凡中发光,在边疆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诗篇。

如果你问他们后悔吗?他们一定会说:“不后悔。”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青春,注定不属于城市,而属于远方。

而你,是否也愿意,向西而行?

                                                      ——致每一个心怀远方的陕科大人

【校友寄语】

学弟学妹们:

如果有幸参加西部计划请多听多看,少说多问,在工作之余认清并考虑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想清楚要往哪边走。如果你因为某件事情而无法释怀,那么请睡一觉,时间能淡忘一切。当然,也希望你们能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中国梦结合起来,“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事业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张聆玲

学弟学妹们:

西部计划从不是单一的赛道,在办公室整理撰写材料、在社区助力政策落地、在校园陪伴孩子成长,每个岗位都是扎根的土壤。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把小事做好”的踏实,有“被需要”的温暖,更有看到改变发生时的满心骄傲。

若你想给青春一份独特的答案,就勇敢来吧!这里会用最真实的成长,回馈每一份热忱的选择。期待与你们在这片土地相遇!

                                                      ——张宝笙

新闻小贴士:

张聆玲,女,2002年3月生,重庆潼南人,共青团员。2020年9月至2024年6月在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2024年8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加西部计划。曾任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办公室负责人,现服务于和田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张宝笙,男,1999年9月生,陕西宝鸡人。2018年9月至2024年6月在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其间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应征入伍,2024年7月参加西部计划,赴新疆和田工作,现为新疆策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核稿:张景会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