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立足大轻工学科专业优势 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我们奋斗在一线

2025年09月11日 17:58  点击:[]

当前,全校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对教师队伍的深厚情怀,汲取思想养分、凝聚精神力量、激发奋斗干劲。广大教师纷纷表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涵育高尚师德,追求学术卓越,发挥学校轻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轻工强国贡献陕科大力量,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学川

作为从教41年的老教师,我倍感荣光,更深知责任重大。41年来我努力用知识去丰盈学生的头脑,用言行去塑造学生的品格,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曾经的学生有的已成为社会栋梁,有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成就如何,当他们传来一声问候、一份祝福时,便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与骄傲!教师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理想,更是为党和国家育英才、铸栋梁的时代使命。我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轻工强国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顺喜

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我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研发过程中,我体会到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不仅需要科研智慧,更需要立德树人的情怀与担当。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坚持教科融汇、产教融合和创新“三实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致力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努力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学校轻工学科专业优势,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孔阳

作为高校基层教师与党支部书记,我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与三尺讲台紧密相连,把教育使命扎根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科研上,我立足陕西中药资源,围绕天麻、黄连等道地药材高值化开发、药物智能制造与质量提升等方向开展研究。教学中,我将中华医药文化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直面中医药发展现状,在学习和科研中锤炼严谨作风、激发创新活力,厚植文化自信。牵头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推动学生深入药企一线参与真实研发项目,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今后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躬耕教坛铸重器,坚守初心、传道授业,聚焦“12356”大轻工学科建设目标,积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轻工强国奉献全部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 张艳华

师德师风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要求。作为教师,我们的行为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要洞察时势,增强服务国家强国战略的紧迫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关注前沿研究成果,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机电工程学院 王建永

作为一名机电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面对的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鲜活生命,而非冰冷的零件图纸。教育家精神于我而言,并非遥远的口号,而是日常的点滴实践:它是在实验室看到学生协作攻关后的欣慰,也是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国之重器”相连时,从学生眼中看到光芒的那份责任。我坚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是我站稳讲台的底气。工科的魅力在于“求是”与“笃行”,这要求我必须和学生们扎根实践一线,在共同磨砺中教学相长,能陪伴这些年轻人走过人生关键一程,看着他们成长为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便是我作为教师最真切的幸福。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任喜伟

十八年前,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便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在每一堂理论课、每一次实践环节的准备中,我都始终坚持“课比天大”的信念,力求将复杂的知识以最简洁、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带着对教育家精神地深刻理解与坚定信念,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我所在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等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始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轻工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吕舒

从教十一载,我始终在“师者”与“学者”的双轨之上奋力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师者,以知识为舟楫传递真理,以信念为星火点亮理想;作为学者,则以时光为镜见证教育变迁,以谦逊之心迭代教学认知。我坚持在日积月累中筛选、打磨那些浸润着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案例,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锚定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轻工强国的壮阔航程。如今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深知 “终身学习” 不是口号,而是师者的立身之本。我们既要主动拥抱技术革新,善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更要守住教育的 “灵魂阵地”—— 不丢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淡师生共情的温度,让技术始终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的立德树人之路。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潇

从教十年以来,我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耕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我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具有塑造灵魂、引领价值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注重融合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担任数字经济系主任后,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培养方案修订、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打造“美林数据班”等产学研平台,建立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实践共育的创新机制。我坚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刘淑玲

从教十八年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我将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报国的实践成效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担当与风采。坚持立德树人,厚植教育情怀,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用心用情用力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设计与艺术学院 詹秦川

作为在设计与艺术学院从教近四十年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家精神是立德树人的灵魂所在。近四十载耕耘讲台与管理一线,我始终坚信: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精神的唤醒、人格的塑造与理想的点燃。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重在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文化理想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设计思维去服务社会发展。教育家精神,于我而言,是甘为人梯的奉献,是严谨治学的坚守,更是矢志推动学科建设、助力青年成长的使命担当。立足新时代,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自我鞭策,为培育更多有追求、有担当、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轻工强国的崇高使命。

设计与艺术学院 郑美红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工作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坚持言传身教相统一,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涵养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严爱相济、以爱育人、以情化人,用爱心铺就学生成才之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坚持自身不断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构建与所带学生共通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是一句誓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这都体现在每一次认真负责的日常管理与朴素的坚守践行中。我将继续践行教育家精神,矢志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引领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 张小红

我出身教育世家,以先辈为榜样,任教40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勇于改革创新,善于用典型案例深刻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广泛应用,深受学生欢迎。潜心学术研究,兴趣广泛,涉及代数学、模糊逻辑与粗糙集、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多个领域和方向。近年在智能科学数学基础理论方向开展系列创造性研究,连续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奖、中国自动化学会CAA自然科学奖、CAAI“智新杯”全国大赛基础理论创新特等奖等。我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方位提高教书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张亚妮

投身教育事业38载,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勇担育人使命。以赤诚初心扎根讲台,筑牢育人根基: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自身求学经历,把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于育人理念,助推学生成长,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投身教育事业。以创新思维深耕科研,赋能教育提质。始终坚持聚焦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为教育注入时代活力。以担当情怀辐射引领,助力社会服务。主动对接企业,将企业技术需求融入科研课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将企业用人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以“扎根一线、服务社会”的担当情怀践行教师使命。

文化与教育学院 杨晓

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事业,更是塑造灵魂、培根铸魂的事业。教育家精神,是我们的精神火炬,也是我们成长为“大先生”的根本依托。三十年来,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教书育人和科研探索结合起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研究,我都力求以仁爱之心守护学生,以学术追求探索规律,以改革创新引领前行。我深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心灵的灯塔。在科研与实践中,我有幸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成果,推动教育改革。但比这些更让我欣慰的,是看到一届届学生成长成才。我始终坚信,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今天,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轻工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唯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锤炼师德,精进学养,才能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鹏

躬耕思政教育二十载,我深切体悟到,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强师铸魂、谱写教育强国华章的根本遵循。于我而言,首先在于“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播撒理想信念种籽,引导学生成长为栋梁。其二,彰显于“启智润心”的仁爱智慧。以创新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用真理感召、以人格温暖,做学生信得过的良师益友。其三,落脚于“弘道追求”的躬耕实践。不断提升素养,深耕理论,回应时代,以透彻学理启迪学生,用思想伟力引领青年,为建设教育强国、轻工强国贡献毕生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丹

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站在育人一线,我深切体会到,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轻工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面对当前以“0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我注重体验式教学,将教材中的“大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事理情理,并且注重微电影创作、案例思辨等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在感知时代脉搏中坚定理想信念。我始终秉持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通过课业辅导、社会实践和数字互动,与学生建立真诚连接,把“仁而爱人”融入教育日常。作为青年思政教师,我愿以教育家精神自勉,争做有情怀、有学识、有温度的“大先生”,为教育强国、轻工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谱写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

阿尔斯特学院 曹雅娜

2013年,我怀揣求知热忱踏入陕西科技大学校门,在这里汲取知识养分;2021年,我以教师身份接过育人接力棒——身份转变间,教育家精神始终是我逐光前行的灯塔。入职四年以来,我始终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坚定信念,把对母校的热爱融入思政课堂,以家国叙事滋养学生爱国根基。立足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我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融国际视野于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践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精神,我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搭建交流互鉴的跨文化学习平台,涵养中国学生在国际对话中的文化自信。作为科大培养的教育者,我会持续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在三尺讲台书写教育强国的青春华章。

(核稿:李萌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