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科技处、前沿院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一院多市”“多院一市”工作走深走实。全校各学院积极响应、高效联动,累计组织300余人次教师队伍奔赴省内10个地市,精准对接70余家企事业单位,围绕区域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密集开展科技攻关、产学研协同与人才共育,在校地、校企间掀起一场务实而热烈的合作浪潮,涌现出一批阶段性重要成果,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陕科大动能”。

在西安市,多个学院聚焦前沿科技与产业升级,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对接:电控学院与探索鹰航空、中航工业华燕、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签署5项技术协议,协同推进空地一体化技术创新;环境学院对接西咸综合能源、大唐研究院等10余家政企单位,深化环保技术合作;机电学院与西安航天华阳机电装备有限公司达成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意向;数学学院与美联美智慧能源、众望能源科技共建数学建模平台,助力能源领域智能算法开发;物理学院与中智科仪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设艺学院深入碑林区动漫产业平台、浐灞区丝路梦工厂等文创集聚区,开展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数字媒介等领域的创意设计与产业对接;文教学院与省教育厅对接,筹划省内职业教育领域智库高地;轻工学院、材料学院、化工学院等单位联合赴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调研交流,围绕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在铜川市,校领导带队赴铜川调研,围绕陶瓷产业升级、企业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等,共同谋划“企业出题、地方协调、学校答题”服务新机制,扎实推动耀州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材料学院、设艺学院等多个单位组成专家组赴铜川开展耀州瓷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聚焦耀州瓷材料工艺优化与产品创新;物理学院与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专业化就业实习基地,协同培育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设艺学院组织师生团队深入印台区王石凹、陈炉镇等地,开展非遗活化、文旅融合设计帮扶与访企拓岗专项工作。

在宝鸡市,轻工学院与宝鸡科达特种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聚焦高透明度透明纸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助力地方特种纸产业技术升级;经管学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牵头承担千阳县、陇县“十五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规划编制任务,为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谋划提供决策支持,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咸阳市,材料学院围绕玻璃包覆发光陶瓷材料的关键技术、陶瓷固体废弃物低碳处理等研究方向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探讨,并联合申报2025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食品学院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果蔬精深加工技术合作,推动高附加值健康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落地。

在渭南市,食品学院深度对接当地羊乳产业优势,积极参与秦创原羊乳产业创新聚集区科技成果路演,并与重点龙头企业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功能性羊乳产品研发”项目成功签约,共同推进高附加值、健康导向乳品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落地,助力区域乳业向功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在延安市,机电学院与延安苹果研究院正式签署技术研发合作协议,重点围绕苹果智能分选、深加工装备升级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化工学院牛育华教授团队的苹果面膜精深加工技术对接洛川苹果产业聚集区,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共同延伸苹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汉中市,电控学院与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聚焦智能交通控制、机载设备智能化升级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与联合研发,致力于提升航空配套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汉中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榆林市,化工学院由院领导带队,主动对接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乔信集团及神木高新区等重点单位,聚焦能源化工、现代煤化工及氢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协同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推动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经管学院与延长石油榆林炼油厂建立战略合作,系统开展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培训,量身定制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助力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综合运营效能,共同服务区域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安康市,电智学院新型显示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积极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着力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安康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在商洛市,食品学院深入丹凤县山茱萸核心产区,联合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共建深加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挂牌3个社会实践基地。团队围绕山茱萸药食同源特性,重点研发口服液、压片糖果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突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发展瓶颈,推动山茱萸产业由原料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型,为秦巴山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科技动力。
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扎实对接,陕西科技大学有效拓展了校地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完善“一院多市”“多院一市”长效机制,推动既有合作项目落地落实,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优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共育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助推陕西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实效的“陕科大力量”。
(核稿:李志如 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