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学院杨海波:材料学院紧密团结新材料学科链成员单位,在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破壁融合,勇挑“链主”重任助力大轻工建设。联合化工学院、物理学院,围绕“创新轻工、绿色轻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通过突破学科壁垒、深化交叉融合,分工协作,在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二是靶向施策,构建大人才引育新格局。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引下,用足、用好各项人才政策,在人才工作中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主动靶向寻访。三是积厚成势,打造文物保护大平台。全力推进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将地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地下文物保护领域前沿科学研究、优秀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四是跨界协同,构建大项目攻坚机制。聚焦材料科学前沿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前谋划,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培育。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领域科研攻关团队,建立学院层面的专业化服务团队,为大项目申报提供全链条、精细化服务。五是聚焦双核,培育优势领域大成果。聚焦学院特色优势,梳理现有成果,确定2个重点突破方向。梳理近5年国家级项目、高水平论文、专利转化、省部级奖励数据,绘制“学科方向-团队-成果”关联图谱,识别优势与短板,积极培育大成果。

数学学院郭改慧:数学学院立足特色、融合发展,以数学博士点内涵建设为抓手聚力轻工争创一流。一是立足特色优势,强化轻工引领力。坚持“轻工特色引领”,以大轻工、大产业,大轻工、大边界,大轻工、大交叉为行动指南,加速系统性突破,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凝聚合力、突破进阶,实现轻工服务国家的大贡献。二是聚焦交叉融合,强化轻工核心力。生动形象的“学科树”,轻工是最核心的树干,数学是神经末梢,要加强和拓展数学与轻工结合孕育的轻化工应用数学二级博士点建设,加快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和轻工交叉融合,瞄准轻工领域的问题,以轻工学科为枢纽,不断扩大研究边界。三是服务区域发展,强化轻工支撑力。数学学院联手电控、电智学院打造数智学科链,围绕制造强国战略,聚焦“智慧轻工、品质轻工”发展维度,推动轻工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打造西部轻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赋能新轻工智能化、品质化发展。数学学院作为链长单位,积极谋划,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数智链引育人才,设置“数智”专属博士指标,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基地,融入秦创原轻工产业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电智学院付菊:我分享的是课程团队在AI赋能教学创新上的探索实践,我们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课程的“智能升级”。改革路径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破题、融合、成长。一是破题。运用“课程图谱 + AI助教”,课程图谱整合上千个涵盖“教、学、练、测”的多模态资源,展示可视化“学习地图”,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推荐个性化资源;AI助教化身24小时“数字导师”,实时分析学习行为、定位知识盲区、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让教学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二是融合。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精心设计50关闯关式实验,通关有积分奖励,智能助教提供实时指导,激发学生热情,实验优秀率超70%。同时线下用智能工具让课堂动起来,构建“教师-学生-智能系统”三元协同的智慧生态。三是成长。构建“过程+能力”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学习者画像技术的应用,让评价更加精准、客观,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方向,“忙”得有目标、有收获。我们的课程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团队”以及“全国MOOC教学优秀案例”等,我本人也多次在校内外分享课程建设经验,这些成绩不仅是对我们教学创新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文教学院武建鑫:我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分享对本科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第一,通过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来落实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关键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开展系统学习和研究,准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通识教育不是非专业课的代名词,也不是第二课堂的新说法,通识教育是支持一个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二是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比如将人工智能基础、世界与中国、思辨与表达、审美与诠释、生命与环境等课程纳入其中,形成有逻辑、有厚度的课程体系。三是选取高水平的教师讲授通识课程,特别是教授更适合承担具有广博性、跨学科、奠基性、普适性等特征的课程,通过试点建设几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后,再逐步扩大通识课程体系。第二,通过推进大学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来落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有两项措施:其一,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学术团队”,首先要有思政价值引领,还应该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撑,形成“价值导向-教育规律-教学实践”一体化推进机制;其二,凝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突出当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常态化的支持和激励机制,从最底层撬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微生态。

机电学院刘利军:我从专业转型升级、新工科专业建设两方面分享我的思考。一是专业转型升级。“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专业先后在2021年、2024年停招,学校将“智能制造工程”划转到机电学院,由我担任教研室主任,牵头专业转型升级。2023年学院申报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基础申报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四年内,经历了旧专业停招、撤销,再到承办两个新专业,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专业转型中的巨大压力和责任。二是新工科专业建设。在专业转型和建设过程中,以“就业-培养-招生”联动为指引,充分评估智能制造和智能科学与科技新专业的比较优势与特色所在。在培养方案制定中,以课程体系设计为抓手,基于OBE理念,设计融合“智能+”升级课程体系。首先保留精华,即保留原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培养中的系统思维、优化理论等精华内容,为新专业所用;其次强化支撑,即大幅加强智能技术的基础课程;再次深度融合,即以“智能”为核心融合其他专业知识,开设特色新课程;最后加强实践,联合企业共同设计包含智能元素的新实验、新综合课设、新实训项目、新实习模式。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鼓励立足新专业开设新的研究方向;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与协同创新。
(终审:李萌 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