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学科建设大家谈(三)】李剑:问题导向 国际合作 另辟蹊径 交叉融合 培育学科“厚原”

2024-12-27 14:35 文/新闻办 雷超 点击:[]

编者按:今年年初,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牢牢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努力构建并形成“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交叉学科新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各学科聚焦内涵、奋楫扬帆,在“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蓄势前行。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一周年将临之际,学校新闻办公室记者对话各学院院长,设立【学科建设大家谈】新闻栏目,以访谈形式盘点个人及学院代表性学术成果,厘清本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新路径。

记者:李院长,今年是您来到陕科大就职的第6个年头,您从一名特聘教授成长为数学学科的领头人,请结合您的个人感受,谈谈这段时间个人的研究成果。

李剑:过去的六年是我职业生涯中艰苦卓绝却又极富成就感的一段时光。2018年我以特聘教授身份正式入职文理学院,2020年任文理学院副院长,2022年任数学与数据学院院长,这六年我从一名教师一路成长为数学学科带头人,始终将个人的成长和学院的发展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学校2021年成立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2022年学院正式独立运行;2024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2024数学学科连续5年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在一次次“精彩亮相”中,逐渐受到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声誉日隆,在全省乃至全国数学学科成功实现“弯道超车”。

入职以来,我个人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2项,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天元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76篇,在Springer、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教材专著4部;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参与陈掌星院士的超重油地下裂解原位降粘高效开采技术,该技术入选 2020 全球石油十大科技进展。指导团队青年教师获批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托计划1人(全国仅5人,西北仅1人),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项;团队22人中86.4%获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全员获批厅局级以上项目。大部分现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和行政的中坚力量;培养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人才引进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陆军勤务学院等高校,为数学学科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22年,在博士点申报的动力牵引下,依托计算数学、能源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与陈掌星院士合作在陕西数学学科首次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面向外籍科研人员设立的最高层次科研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立项高校、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平台、陕西省国外引进智力示范基地“数学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仿真平台、能源数学与数据融合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这些成果为学科发展与博士点申报筑牢根基。

六年间,除了团队建设的成果以外,同样让我收获颇丰的是组织并举办的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自2020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经费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包括国际天元数学中心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讲习班、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会议、中国-巴西联合数学会议论坛和中国CSIAM的年会论坛等在内的19场高水平学术会议。从基础课教学研究部转型为学科过程中,这些会议为我们搭建起一座与国际数学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锤炼团队,涵养开放胸怀,并使陕科大数学学科逐渐获得学界的认可,显著提升了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声誉。

2020年7月10日,举办为期16天的“天元专题讲习班暨国际会议”在我院院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堪称云集国际一流流体计算与计算数学专家学者的学术盛宴。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江松,著名计算数学专家、石油天然气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陈掌星,巴西科学院院士袁锦昀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系列报告人:冯·诺依曼奖获得者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华人数学家晨星金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辛周平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许进超教授、上海交大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石教授、美国普渡大学沈捷教授和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张智民教授等国内外顶尖专家齐聚,他们报告见解独到、高屋建瓴,让彼时学科积淀尚浅的我们醍醐灌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瞄准国家战略、守正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秉持系统观念强化国际交流,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局,才能走出基础学科发展的困境,开辟自己的特色与未来。

记者2022年3月我校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独立运行以来,学院在各方面大踏步前进,请您谈谈近年来学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李剑: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四部委强调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学校抢占先机,决定全力支持数学学科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了数学学科的建设。2022年学院独立运行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全院师生的支持下,我们首先保证全校数学基础课保运转的同时,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实施人才延揽任用机制,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分类发展。学院积极构建“引、培、用、服”的协同体系,实施“精准化引才、多元化育才、国际化培育、高质量服务”的人才延揽任用机制,成功邀请了以陈掌星院士为代表的国际权威专家、在以张小红教授、李建全教授为代表的资深专家基础上,力邀基础数学的专家赵宪钟教授加入,同时加强校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搭建起一支老中青协同发力的高水平师资梯队,通过设立科研团队、“人才特区”、教学中心,建立教学科研分流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培养了以秦毅副教授、王敬前副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博士等在内的多名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分类发展,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培育数学学科新质生产力,持续服务社会经济。数学绝非束之高阁的理论堆砌,其创新的源泉深植于对数学本质的透彻把握,学科间的深度融合赋予数学学科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数学学科迸发出无穷的新质生产力。从2022年数学学院独立开始,带领学院计算数学科研骨干研究国家战略能源领域储量大但开采难度高、具有复杂渗流特性的科学问题,面向国家急需领域中商业软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局限,开展了可计算建模技术和千万级网格高性能模拟技术的研究。参与陈掌星院士的超重油地下裂解原位降粘高效开采技术,入选 2020全球石油十大科技进展。陈掌星院士对西部的大力支持,于2023年作为外国专家代表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国庆招待会,获李强总理接见。

三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和工科学校的特色,我们强化优势专业,提升特色专业,优化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同时,我们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专业建设,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上,推动专业建设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与提升。与教学院长白云霄教授,各系主任先后赴北京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针对性地加强了教学内涵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强基础,重应用,促创新”的专业建设布局。加速学科专业融合,强化联动,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输送人才,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特等奖,全球共23个团队获得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国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最近两年本科生的录取人数远远超过招收计划。研究生2024年面试分数线创历史新高,学硕招生分数线全国仅次于清华大学。

记者:据了解,这次我校数学一级学位博士授予权点的成功获批殊为不易,在今年的学术性博士点审批趋严的背景下,成为全国范围内从数学一级硕士授权点晋升为一级博士授权点时间跨度最短的高校之一。请您谈谈数学学科快速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李剑: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具有研究周期长,创新难度大,科研成果产出慢的特点。围绕博士点申报的目标,以国家战略为问题导向,国际合作、学科交叉,另辟蹊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平台突破,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小切口特色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弯道超车”,短时间在“办学层次”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回顾过往,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数学学院全体师生的付出。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学科发展与成长离不开学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这两年我们积极遵循学校党代会的精神指引与学科发展的宏观布局,非常珍惜数学学科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从顶层设计数学学科的建设。坚持学科建设龙头战略地位不动摇,提前布局,珍惜机遇,不折腾,不纠结,不在非战略市场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快速落实。在两年内利用有限时间迅速补齐博士点申报平台、奖项、人才、特色等短板。以举办各类国际数学学术会议为契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资源,推动基础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打磨学科方向,让科研对接国家需求,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工作,并构筑学科基地,为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培植特色,另辟蹊径。学科建设不能跟风或照搬。地方高校基础学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培植特色、另辟蹊径是突破常规、引领创新的关键。通过深入挖掘自身潜能与优势,打造独特性的标签,既能赢得竞争优势,又能崭露头角。计算数学团队经过两年的精心凝练与不懈努力,以学科交叉推动守正创新,聚焦先进计算、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凭借学缘纽带联结国际大师陈掌星院士等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合作,凝练出“计算数学+能源+人工智能”的学科特色,以“小切口”带动学科发展大变局。紧密围绕国家迫切需求的领域,致力于数学学科的深度发展,为能源数智化转型等应用领域提供坚实的数学支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优势,进而孕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三是精诚团结,整合资源。团队的重要性,犹如舟行于海,非众桨齐划,无以破浪前行。优秀的团队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积极引进和培养青年才俊,同时鼓励年轻教师投身学院发展的各项事业中。经过前期培育,我们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团队生态。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培育出了一批批积极向上的行政和学术骨干,他们在团队合作中逐步成长为学院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些骨干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具备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成为了推动学科迈向新高度的中坚力量。

记者:谈谈我校数学与数据科学未来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以及未来学科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李剑:成长太快容易导致“缺钙”。目前,与同期获批博士点的部分院校相比,我校数学学科创办时间短,学科积淀少,还需要持续“补钙”。只有在学科精准定位、师资队伍优化、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平台完善、学术交流深化、质量管理强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们将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学科内涵蓄势行动”为纲,深入培植学科“厚原”,强化数学一级博士点学科建设,夯实数学学科“高原”优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落实:一是补充师资缺口,在急需领域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中、高水平人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二是推动平台建设从“自由生长”模式向定向培育模式转型,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需求,让人才能迅速投入科研产出中,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科学研究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的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内外高质量合作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加强与更多国内外顶尖学者、高水平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院士工作室引进和利用优质资源,推动数学学科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为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攻坚大项目做好资源的储备。

(核稿:林梅 编辑:雷超)

上一条:我校联合渭南市博物馆举行《新时代西部地区特色文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结项成果展 下一条:校纪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