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我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2022-01-21 14:04 文、图/学工部 曲江月 机电学院 吴书强 点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2]2号),我校成功获选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为陕西仅有的两所省属高校之一。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开展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经学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选,我校在陕西省5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立足实践之基、面向学生之需,构建了“四化四提升”急救教育工作体系,以人才队伍多元化提升育人协同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提升育人专业性、活动载体多样化提升育人实效性、管理运营项目化提升育人针对性,确保大学生急救教育工作抓到细处、落在实处,大学生安全意识、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多元化,提升育人协同性。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急救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强化协同联动育人。将急救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安全教育计划,依托省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现有思政工作队伍中培养了技能过硬、素质出众的国家级救护师资5名;充分发挥学工、保卫等部门力量,在一线辅导员、保卫人员、公寓管理员中深入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支顶得上、干得下的兼职急救教育队伍;抓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急救教育活动,在学校培养了一支300余名持有红十字急救员证书的学生骨干队伍,开展系列急救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急救教育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提升育人专业性。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立足实际情况、聚焦实际问题,基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好做法、好经验开展理论研究,又用正确的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活动,不断提升项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在实践方面,“救在身边”急救教育实践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铜奖、2019年全国希尔顿公益大赛优秀奖。在理论研究方面,先后获批2019年团中央学雷锋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YB03)、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大学生急救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20JDSZ3135)、陕西高校2020年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基于FAHP模型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FKT20)。

三是推进活动载体多样化,提升育人实效性。打造了“一体两翼”育人载体平台,即以线下应急救护培训为主体,以微信公众平台、B站为两翼,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线下应急救护培训主要依托陕西省红十字会国家级救护师资、学校晨曦安全急救协会骨干成员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公寓骨干培训、校园急救教育讲座、应急演练等,累计开展35场次,覆盖15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1年学校连续两年在新生军训过程中开展急救教育培训活动,受到教育部门大力肯定。线上依托易班优课、“书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急救教育,开发易班精品视频课程2套,发表原创网文50篇,累计参与量13万,不断推动急救教育取得实效。

四是实施管理运营项目化,提升育人针对性。学校瞄准学生实际需求,立足急救教育规律特点,有针对性、侧重点地开展工作,整合人财物资源,按照急救教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思路,创新实施“急救教育+3C”工作品牌模式,建立“急救教育+确定项目+选择项目+创新项目”品牌模式。立足特色,将“救在身边”急救教育志愿服务作为确定项目,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技能积极开展应急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实践团为基本组成单位,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在西安市5个社区建立晨曦驿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护培训30场,累计覆盖人群6000人。结合实际,把营造急救教育氛围作为选择项目,鼓励激励各二级学院立足自身专业、学科特色开展急救教育文化作品创作,营造浓厚的急救教育氛围;紧跟时代,把提升用户体验作为创新项目,依托陕西省红十字会在学校设立的应急救护培训站,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B站为平台开展急救教育直播。

学校一贯严格落实《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持续做实做精做强急救教育,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力争培育出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趣味的精品项目,让急救教育工作精准对接时代所趋、工作所需、学生所期。

(核稿:张凯凯 编辑:郭姗姗)

上一条:【战疫情】网络凝聚校友情 生工12级校友向我校捐赠防疫药品 下一条:环境学院陈庆彩教授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