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科大要闻
首页> 科大要闻> 正文

《光明日报》报道陕西科技大学:聚链·赋能·增值 谱写轻工特色学科建设新篇章

2025年11月03日 12:05  点击:[]

作为全国轻工高等教育的发轫之地,陕西科技大学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聚焦“12356”大轻工学科建设体系,以“1核引领、2轮驱动、3新定位、5链协同、6维跃升”为思路,致力成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与人才高地。

聚链:融合“大轻工”学科集群 构筑协同发展新高地

强基固本,筑牢“核心主干链”。聚焦“转型、升级、提速”产业核心需求,学校引入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推动传统轻工学科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新制造柔性电子器件,攻克飞机用芳纶纸基材料、航空级功能皮革,在核心工艺、关键装备与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获评学科评估A类,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交叉汇聚,培育“新兴增长链”。围绕“创新、品质、绿色、智慧、时尚、特色、放心、技能”八大轻工发展维度,学校采用“揭榜挂帅”模式,推动“轻工+新材料”“轻工+食品健康”“轻工+数智”“轻工+文化创新”跨学科交叉融合,前瞻性布局并重点培育文物、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持续构建“智能化提升、数字化赋能、学科产业互馈”的大轻工发展新范式。

集群发力,形成“协同共生链”。学校组建新质轻工、新材料、食品与健康、数智、文化创新五大学科链,形成轻工特色引领、五链协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集群,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共享大型科研平台,实现知识、技术、人才与资源的高效配置。现已形成由轻工A类学科引领,5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1个博士点协同发展的大轻工学科矩阵,10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赋能:面向国家区域战略需求 激发产教融合新动力

校企融通,共建“创新赋能体”。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学校与领军企业、重点行业共建山羊乳深加工、可穿戴材料与器件等产学研创新平台,深度融入秦创原平台,组建成果转化创新团队93支,成功入选陕西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引擎”和“人才泵站”。

平台融通,畅通“人才赋能路”。学校在陕南、陕北、关中经济带建设3个“轻工技术驿站”,推行“项目制”“订单式”培养,先后成立“兴业班”等12个产教融合教改班,通过“课程共享+双师协同+实践赋能+职业导航”四位一体模式,打造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

机制融通,激活“内生赋能源”。学校推行“一院一市”“多院一市”校地合作模式,在全省布局10个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入选“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点”,42名教师入选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指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专利成果转化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增值:提升人才科技供给质量 彰显服务贡献新成效

铸魂育人,培育“生力军”。学校构建“至诚至博”质量文化体系,将“轻工报国”使命与工匠精神、科研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党组织全面覆盖学科链、重大科研项目组及一流学科团队,发挥党员专家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凭借“大思政课”建设获批中国政研会首批基层联系点。

攻坚克难,产出“硬成果”。学校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集成创新,在高性能纳米纤维功能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同时紧扣行业重大需求,在芳纶纸基材料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产业化应用。组建9个院士创新团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99个,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智库引领,提升“话语权”。学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格局,将设计创新转化为社会价值,以“设计下乡”精准帮扶乡村特色发展,获批陕西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学校“陕西省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高端智库,编撰完成“西安市‘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等,不断提升社会贡献度。

陕西科技大学:聚链·赋能·增值 谱写轻工特色学科建设新篇章-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核稿:李萌 编辑:王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