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质量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内在动力。陕西科技大学以“至诚至博”校训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

“至诚至博”校训的内涵
陕西科技大学“至诚至博”校训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既充分彰显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自觉,也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二十多年来,“至诚至博”校训历久弥新,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内化为全体陕科大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
1.关于“至”的理解
“至”者,尽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尚”(追求)意;二是“到也”,为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意。
2.关于“诚”的理解
“诚”者,信也。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真诚。诚者,天之道也。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要说明,内在情感的真实和诚恳更胜于外在仪容和形式的讲求。唯真诚,才能以真情换真心,才能形成团结友善、朴素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二是敬畏。诚敬,立身之本。就是要敬畏。教师要敬畏课堂,敬畏职业;学生要敬畏学业,敬畏师长。“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唯诚敬才有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才能爱岗敬业,才可能善作善成。三是知行合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做人要意念真诚,切勿自欺,别人看我们就像能看见我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诚是“心之本体”,要言行一致。学校所有的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全部都要忠诚于这一点,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3.关于“博”的理解
“博”者,大通也。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广博的跨界思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科学发展史表明,近现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唯有学识渊博,才可能融会贯通、相生相长,才能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大显身手。教师知识渊博,学科交叉融合地深,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邀游。二是贯通的博学思辨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与博思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博学才能为博思提供素材,只有博思所学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掌握的知识越多,思辨能力越能得到不断提升,从而做到对知识的博观约取,去伪存真,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三是创新的博大科学视野,博大意味着在追求学问和事业的求真过程中要不断迈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思维定势、资源垄断、评价僵化,培养国际视野。

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与“至诚至博”校训的内在一致性
质量文化是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最持久的内在动力,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制度体系及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全体师生员工对教育质量的共同认知、追求和行动自觉。其核心在于将“质量”内化为组织文化,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育人、创新教育、科学探索、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全过程,形成从理念到实践层面的可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
1.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
2021年,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发布《中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把质量价值观及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五自”理念,包括:自觉,主动认同质量价值观,形成全员质量意识;自省:定期反思教育教学环节的不足;自律,遵守质量标准与规范;自查,系统性检查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自纠,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师生内在动力,将质量要求内化为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自我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2.“至诚至博”校训与“五自”理念在哲学与思想层面的深度契合
从文化自觉自省来看“真诚”“诚敬”是文化自省的起点,要求师生感知自我、觉知自我,从内心主动追求真诚待人、真诚做事、博学多思的价值基调,不断形成“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文化自觉。以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石、至诚至博文化长廊等物质元素与校训文化设计大赛、校歌传唱接力活动等学生活动为例,旨在通过价值引领、环境熏陶等唤醒师生的文化自省意识。让师生凝聚“至诚至博”这个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即遵循价值观引领,教师常怀敬畏之心反思教学,学生以“慎独”精神检视学业,以广博的学科视野和知识积累为支撑,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行为自律、自查、自纠来看,“至诚至博”中蕴含的知行合一、博学创新等价值要求无不体现“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意识。要求师生秉持正心诚意的诚信观念和辉光日新的进步精神,通过制度约束与道德内化,将诚信转化为自律行为,形成“毋自欺”“勤整改”的质量闭环。
因此,贯彻“五自”大学质量文化与坚守“至诚至博”校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体贯通。

积极构建以“至诚至博”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体系
《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质量文化根植于自身的独特文化,建立以校为本、特色发展的质量观,是每所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将“五自”质量文化与校训精神深度融合,构建以“至诚至博”为内核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体系,形成“人人践行校训、环环紧扣质量”的全链条育人生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1.以“至诚”为精神内核,激活师生内生动力
“至诚”文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从诚信规范到诚信自觉的根本转变,用诚信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环节,唤醒师生自觉意识,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自省、自律、自查、自纠,把“诚”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的精神指引。
一是培育“至诚”的师德师风。坚持以“诚”育德,培育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引导教师心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培养教师健康的学术伦理,引导教师将“诚”视为职业生命的内在需求,推动师德建设从“制度约束”升华为“文化自觉”,从根本上塑造教师的专业人格。
二是完善“至诚”的教学体系。建立培育学生真诚品质的课程体系,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真诚品质、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展情景化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深度互动的教育生态,实现从教(教师知识传授)到学(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
2.以“至博”为能力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
“至博”质量文化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掌握从广(广博)到通(融会贯通)再到用(创新)的三级跃升,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双重提升。
一是厚植“至博”的扎实学识。为学生提供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国际视野的信息化知识数据库,鼓励学生多渠道摄取知识,更好服务学生成长。加强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智教学平台建设,助力学生不断增强对知识交叉融合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二是激发“至博”的创新思维。构建完善“专业精进有深度、跨界融合有广度、创新发展有高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具备系统思维和博学思辨精神和跨界整合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
3.以“至诚至博”为制度根基,筑牢质量文化保障体系
通过践行校训精神唤醒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接受并认同学校的质量愿景、质量使命、质量目标和质量价值观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育人生态。
一是以“至诚至博”为育人标准,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把“至诚至博”价值理念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至诚至博”的道德标准、行为标准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和各阶段,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是以“至诚至博”为品牌载体,构建全员共育格局。打造全员参与、人人共育的“至诚至博”质量文化品牌,建立校、院领导、教师和管理与服务人员、学生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体系,领导干部深入解读,教师学生带头践行,使“诚”“博”成为全校师生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品牌。
三是以“至诚至博”为文化根基,涵养大学精神。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完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以真诚的心态服务学生学习成长。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深刻烙印“至诚至博”制度文化,最终形成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操守、“广通用”的学生求学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管理服务工作准则为主要内涵的校园行为文化和独特的大学精神气质。
(终审:李萌 编辑: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