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要闻

善用“大思政课” 培育时代新人

2024-03-18 09:35 文/新闻办 王舒婷 图/新闻办 点击:[]

“向西、向远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1100公里外,无问东西,无怨无悔。”2023年6月,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在陕西科技大学进行:同学们通过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自编自导自演《致敬西迁》等系列情景剧,将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鲜活的台词和由衷的感悟,共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2个月后,陕科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 “向祖国70华诞献礼”主题红色情景课堂第一次出现在师生面前,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红色情景课堂”只是陕科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何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如何让思政课亲切生动又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五年来,陕科大的思政课走出了新路子,打开了新方式,拓展了新视野、丰富了新样貌。

小课堂起了大变化

“思政课是一门良心课,知识讲授是载体,价值观塑造才是目的,课程既要有灵魂、更要有温度,才能真正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4年前,徐瑞仙教授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到陕科大任教,如何让“00”后在思政课上抬起头、有所获、学做人,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2019年以来,陕科大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职称评聘办法》等一系列专门制度,已成功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在内的16名博士及以上人才,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生力军”队伍蓄势待发,思政课改革也势在必行。随着《课程过程化考核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的印发实施,陕科大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试考核三个环节同时入手,构建“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考核”综合改革体系,把5门思政课整合成80个专题、16个项目进行实施,围绕学生最关心的理论困惑和关键问题展开集体研讨;将情景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开展“红色情景课堂”项目化实践,打造沉浸式思政“体验课”;探索考核评价多元化,“一人一卷”网络化考试+随堂自主选择考核+凸显专业特征的个性化考试”相结合,以多元化过程化考核替代“一考定终身”。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思政课教师们越来越“心中有数、行之有方”,教师质量、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到了21世纪我们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老师们用这些让学生们困惑的问题作为引入,从历史事件讲到历史进程再到理论逻辑,最后以解答问题画上句号。

“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照、杭州亚运会的开幕盛景、“七上八下”的雇工之争,这些都成了陕科大思政教师们课堂上信手拈来的素材。

雨课堂弹幕、分组讨论、课堂辩论、新闻述评、读书汇报......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背后,是老师们千方百计让思政课“有趣有料”,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良苦用心。

马院教师陈红在思政课大练兵中获“教学标兵”称号

踏入如今的思政课堂,“低头族”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遍布教室的“抬头族”和老师们口中“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神”。陕科大马院也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人受邀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3人分获得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二等奖,20人分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 “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称号。

思政课有了新“打开方式”

一则5分钟的小视频里,以学生为第一讲述人,通过“书法家”“军事统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主心骨”“祖国建设的领路人”五个维度讲述“我眼中的毛泽东”,将历史影像、视频史料、影视片段、革命文物和现实场景无缝衔接,加以生动易懂的解说,一堂短而精的思政微课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陕科大马院张晓琼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作品《我们眼中的毛泽东》,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思政课微课暨红色资源开发成果共享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

“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网络育人新路径,已成为“大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意识形态“主战场”转移带来的新形势,陕科大积极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一方面,学校紧抓入选教育部“青梨派”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全国三家试点单位的契机,研发具有陕派底蕴特色的陕西“青梨派”平台,呈现“千校千面”“千人千面”智能化内容推送。另一方面,依托承建省中心的平台优势,打造网络思政课程“资源库”,构建全省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涵盖金课资源5235个,共建课程2499门。

将党的创新理论用贴近青年话语体系和认知方式进行传播,是网络思政课的优势之一,一系列创新的数字化手段,让理论传播变得多维立体。如今,来到陕科大 “VR思政”教学实践中心,坐进“蛋舱”,带上VR眼镜,从190余部思政资源中选择好感兴趣的课程主题,学生就能一秒沉浸在预设的思政场景中开始上课,在丰富的思政“云”资源、红色多维实景和全景相机的加持下,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在不断积淀下,陕科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拥有着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等人才和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相关工作案例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专题报道并呈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正值酷暑,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口的一颗老杏树下,村里的党员干部、乡亲和小朋友们却仿佛忘记了炎热,聚精会神听着陕科大“红色基因·薪火传承”研究生宣讲团讲述红色故事。在王石凹中心小学,2名宣讲员围绕“奏民族之歌,扬信仰之旗”展开了课堂教学,带领孩子们同唱红歌,制作国旗。

“红色基金 薪火相传”宣讲团走进王石凹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陕科大始终坚持开门办思政的想法,聚焦火热的社会实践和鲜活的社会生活,将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紧密结合,在更接“地气”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学院按课程制定了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马院副院长阮云志告诉我们,“《纲要》侧重说轻工历史、访红色足迹,《马原》侧重读哲学原著、析经典作品,《概论》侧重做社会调查、演红色经典,《德法》侧重写感恩书信、做公益活动。红色情景课堂就是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实践教学活动,单期网络访问量曾达到百万+。”

“乡村振兴不能只从课本、网络上片面了解,必须沉下心去,跟着村干部的足迹,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数据记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现问题。”院长吴明永教授曾在《“三农”问题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这一课程上,鼓励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学用结合。受此启发,马院22级研究生王瑞琪和舍友组队,针对农村电商发展这一问题前往铜川市开展实地调研。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农产品直播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链供应链不畅、产品单一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队员们详细梳理并进行思考,最终形成了《陕西农村电商由“全”到“精”的发展过程——以铜川市为例》的调研报告,并在第十八届陕西省挑战杯中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学科的学生,我们更要把这种品质体现在学习中。接下来,我们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如何解决乡村电商直播人才匮乏’这一课题进行实践探索。”王瑞琪颇有感触地说。

善用大思政课,最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目的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生们在阅读名著经典、调研校园内外、奔走乡村田野中学习体验、观察社会、把握发展、掌握真理,用冒着“热气”的思政大课堂谱写起投身社会、实干担当的青春新篇章。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陕科大成为全国轻工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批成为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建设以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为载体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未央区教育局合作共建未央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与商洛市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等合作建立“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学生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走中,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种。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如何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运用鲜活的时代素材,讲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一次又一次的守正创新中,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们相信,在理想信念之光的照耀下,青年一代正茁壮成长。

(终审:李晓 编辑:刘倩)

上一条:我校参加全国轻工教育工作会议 下一条:我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