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中国梦

我校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三)

2016-08-17 12:27 文/校团委 轻工学院 材料学院 环境学院 文理学院 图/轻工学院 材料学院 环境学院 文理学院 点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学生,校团委以“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于今年5月全面启动了2016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我校37支实践团队先后奔赴全国各地,在理论普及、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传统文化弘扬等领域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将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领域的有机结合,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2016年暑期,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4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奔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四个省市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寻访抗战老兵、感悟知青精神、关爱特殊农民工群体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工作传承中谋求创新、做贡献促受教育长才干,圆满完成了各项实践任务。

携爱前行•温暖绽放社会实践团。7月15日至7月22日,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携爱前行,温暖绽放”赴柞水实践团队在商洛市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中台小学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按照教学、调研和晚会三个篇章有序展开。实践团通过科技实验课,手工课,思想辅导课和话剧、歌曲、舞蹈等艺术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用爱心传递知识,为留守儿童讲述大学生活的美好,激励孩子们树立理想,努力学习奋力圆梦;实践团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为当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活动最后,实践团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携爱前行,温暖绽放”文艺汇演,展示实践活动以来孩子们的进步和友谊。实践过程中,我校党委副书记温锋亲切慰问了实践队,对实践活动安排、安全保障等关切询问并指导强调,使实践团队备受鼓舞。



短短七天,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温暖融洽的友谊,走进了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动孩子们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感触着社会,深刻领悟到青年要关注社会,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筑梦追梦。

红色记忆•老兵的中国梦社会实践团。7月14日至7月22日,“红色记忆·老兵的中国梦”关爱老兵服务团于赴延安吴起开展了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围绕“重走长征路、助老兵圆梦”这一主题,以老兵、基层群众、当代大学生、少年先锋队四个群体的联系互动为重点和突破点,以寻访老兵、建立红色老兵联络点、重走长征路和活动成果展等特色活动为载体,切实关爱老兵,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团队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和吴起社会福利院,探访了19位抗战老兵,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以及团队精心制作的皮革印章,拓制了老兵留念足印。实践团又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吴起革命胜利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看革命史,固爱国情、树报国志,实践团还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将精心制作的由12所高校共同绘制的红军长征皮革地图赠予纪念园。



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品质•编织青年梦想社会实践团。7月9日至7月25日,旨在激励当代青年学生艰苦奋斗,鼓励当代青年人去基层建功立业的“织青”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品质,编织青年梦想”为主题,以研究知青精神、记录知青口述历史为主要内容,相继走访了西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与陕西师范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交流座谈,深入了解知青精神。实践团获赠知青研究书籍报刊300余份,累计采访知青183人,记录口述资料近3万余字,拍摄采访视频50余小时,并与中国知青网、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搜集知青口述资料、研究知青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活动受到中华教育网、中国网、今日头条、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等网站报道50余篇。实践团与西安外国语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学生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在3所高校成立“织青公益团”分站,持续推进关注和研究知青活动的扩展。



“拂尘轻飞”社会实践团。7月15日至7月21日,“拂尘轻飞”关爱尘肺病农民工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山阳县西照川镇开展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个实践活动分为实地调研、家庭走访、政府及相关公益组织座谈和尘肺病宣传等四个部分。团队一行9人,分工明确、计划详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寻访,了解到村庄里确诊的尘肺病患者达76人,村民表示,在这片深山里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早年在矿井打工时没有得当的防护措施,也没有意识到尘肺病的严重性,直至患病他们才开始认识到身体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途径。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队成员通过自己微薄之力为他们发声,多方筹措资源,联系社会相关帮助机构,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以致用,知识改变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6年暑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赴太白县、定边县、柞水县等地区,紧扣学院专业特点和地方需求,传承性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先后得到网易陕西站、榆林新闻联播、陕西广播电台、塞上明珠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转载。
    
    青葱初见,邂逅太白的万里青蔬
7月13日由材料学院16名同学组成的“材子去哪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宝鸡太白县开展蔬菜销售调研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调研太白县蔬菜销售的相关问题,借助实践团队力量,扩大宣传,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当地蔬菜销售现状。实践团深入农村,走访当地农户,倾听农民心声,共调研了13个村庄,走访了60余户人家,收集了第一手材料,了解了太白县蔬菜销售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蔬菜滞销问题,二是蔬菜销售价格下降问题。团队在整理调研资料,结合自我资源,发挥团队力量的基础上,针对蔬菜销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意见,得到了太白县团委的支持与肯定。

    尾矿沉积,愿为漫山黄土中的那一支绿璃。材料学院“绿璃”实践团7月14日至7月21日在商洛市柞水县开展尾矿处理,公益反哺实践活动。实践团联合了材料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的力量,达到“跨学院、多层次”的要求,通过对当地尾矿问题的深度调查,研究出利用尾矿生产产品的技术专利。研究生在殷海荣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的尾矿利用技术可将尾矿加工成泡沫玻璃保温材料、人造石、微晶玻璃等材料。同时,针对于团队走访中发现的当地贫困导致的当地孩童“营养结构单一”问题,团队开展“牛奶计划”,利用尾矿产品“快乐琉璃棒”及DIY琉璃圆盘摆台,通过“快乐琉璃操”公益汇演,为山区孩子每天喝上一袋牛奶募捐。团队的“牛奶计划”已得到柞水县政府的鼓励称赞和大力支持,并签订合作协议。

    三年坚守,藏在枯涸里的那一汪净水的不渝
7月14日至7月21日,陕北健康水源梦实践团在陕北白于山区开展了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黄土高原,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三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县,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16. 7毫米,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00米以下,地表水源缺乏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所以当地群众只能靠收集的雨水生活。基于这样的背景,“源梦”团队经过三年的调研、研究,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研发出“生物慢滤净水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投入使用,让500户当地群众喝上干净水、健康水,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本次实践“源梦”团队抵达榆林市定边县姬塬镇公益发放净水器,并通过“爱水课堂”的形式,免费赠送100台生物慢滤净水器,手把手教会当地居民净水器,让他们真正掌握净水方法,喝上健康水,做到“授人以渔”。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的工作不仅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居民们的大力好评。

专业服务基层,热火奉献青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14日至22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治理科技扶贫社会实践调研团”和“寻访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调研团”两支校级重点团队分别赴铜川、宝鸡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赴王石凹村环境治理科技扶贫社会实践调研团。7月14日至21日,环境治理科技扶贫社会实践团15名成员以“专业联系实践,科技传递梦想”为主题,赴铜川市印台区国家级特别贫困村王石凹村开展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与村委会座谈和对村民走访调研,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及生长情况,对当地矿区及周边农耕地、荒地、居民生活区域等地进行土壤采样等。实践团成员经过70多公里长途跋涉,共采样80余份,带回学校相关实验室进行土壤检测分析,形成当地土壤检测报告及治理方案。此外,实践团通过播放环保视频、发放无纺布环保袋等形式,组织环保宣讲会,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实践团致力于通过土壤检测及分析,为当地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服务于王石凹村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多方关注,铜川市电视台和铜川日报分别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

赴宝鸡寻访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调研团。7月15日至22日,寻访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团14名成员赴宝鸡市凤翔县、陇县等地,开展大学生村官寻访调研工作。他们以“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选择”为主题,深入基层,关注大学生村官群体,通过采访大学生村官及当地村委会、村民,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初心、工作和生活现状等,记录他们身上“立志服务基层、心系百姓”的一腔热血和时代精神,形成调研资料。此外,实践团还邀请了陇县当地书法界、戏曲(秦腔)届人士和大学生村官一道在陇县文化馆举办了“文化交流学习会”,在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的同时,学习了我国优秀文化艺术,通过节目形式展现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品质。此次社会实践受到了陇县电视台、天天快报、凤翔视窗、今日凤翔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用才能做贡献,为青春增光彩:文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6年暑期,文理学院两支社会实践队分赴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和西安市户县周贵坊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分别以“家族文化调研”和“养成教育”为主题,用自身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在志愿服务中给青春增添光彩。

“传家”家族文化调研实践团。实践团以“传家之文化,承族之源流”为主题,于7月15日,赴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开展为期7天的家族文化调研。实践团通过访谈各个年龄段的村民和观阅清朝三代裴氏人编撰的裴氏家谱并听取裴氏老者对裴氏家族“忠孝廉”家训的阐释,对裴氏家族文化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参观闻喜县博物馆、文化馆,在文物和历史遗迹中探寻裴氏家族文化。实践团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传家”之裴氏家族文化手册,通过文字和图片将裴氏家族文化呈现出来,初步设计“传家”家族文化公益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讲述家族文化故事,将中国古老而珍贵的家族文化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实践团走遍裴柏村取景选材,拍摄“传家”家族文化宣传片,力图将裴氏家族文化更全面的展示出来。



实践团以家族文化挖掘和传承、弘扬为己任,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团。实践团以“发展养成教育,促进文明进步”为主题,于7月13日,赴户县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留守儿童支教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出发,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带入学生生活。



实践团带领小学生进行礼仪学习和个人卫生整理,引导学生们知礼学礼;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信上只言片语虽稚嫩却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感激,以此激发感恩父母;组织孩子们打扫教室、操场,并将安全意识融入到绘画当中,使孩子们在画画中掌握基本的安全意识,以此培养环保和安全意识;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会,引导学生从手机、电脑中走出来,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从小增强自身体质。支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核稿:郑东 编辑:雷超)



上一条:【新进人才说】(十)景盼盼、卓龙海 下一条:我校饮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