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融合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润物无声地影响、塑造着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校从顶层设计高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培根铸魂,增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9年,校党委出台《关于开展“文化科大”建设的实施意见》,就学校文化建设向各学院(部)分党委(直属党支部)提出了“设计完成院旗、院徽等,形成完整的学院文化标识体系,充分彰显学院精神文化内涵”的要求。4年来,学校各院系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涵育下,以实际行动贯彻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大兴文化建设之风,纷纷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设计方案、投资建设,在学院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各美其美”,达到“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
设计与艺术学院:学术长廊+文化街区+创意集市
走进人文楼B段3层的设艺学院入口处,极具关中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形象墙,青砖灰瓦、拴马桩、抱鼓石……像极了儿时记忆中的老家大门,亲切地向你敞开怀抱,引你探索艺术文化长廊。形象墙右侧是简述学院60年发展的大事记,几只滚筒刷拉出朴素的线条,艺术化呈现出学院60年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墙上所有的艺术字都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师生采用丝网印刷手法DIY完成的,一笔一划中既充满了发展成绩的无限自豪,又包含了对学院美好未来的期许;形象墙左侧是校友撷英,用旋转宣传海报形式展示出学院知名校友及其设计艺术作品。
这里是学校文化艺术的核心区域。从1层到6层,墙面色彩分别为红橙黄绿蓝紫,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营造出色彩斑斓的校园风景线:1层是学院学院艺术展厅,一年时间里不间断地为全校师生奉献着丝路研究中心成果展、艺术作品展、本科生优秀毕业作品展等文化艺术盛宴;二层是实验室与教授工作室,“回”字形楼道里常年布展着师生优秀设计成果的海报;3层的行政办公区域是学院核心文化展示区;4层、6层是实验室及文化街区、创意集市;5层的小剧场、LOFT是全校学术及文化活动的CBD区域,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文化艺术沙龙、大学生红色情景剧展演、中小型文艺汇演……整栋楼兼具了学术长廊、文化街区、创意集市的功能,是整个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最繁荣的建筑。
院党委书记刘和林说:“设计与艺术学院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空间视觉形象提升。这一方面源于学院的专业属性和学科特长,也恰恰体现了在工科院校开办设计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学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体现,是凝聚教师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向上力量。最让我自豪的是,整栋楼的装潢设计方案都是由我院师生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这既是对学院专业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良好实践平台,让我们充分建立了起学科自信与文化自信!”
刘和林说:“随着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学院文化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行,近期,学院“设艺之家”“春风读书会”“专业图钉墙”等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期待未来会形成显著的校园品牌文化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让师生有归属感、学术感、文化感
人文楼A段9层的电梯门一打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形象墙映入眼帘:明亮的射灯照射下,鲜红的院徽立体标识光彩夺目,正中间毛体字书写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几个大字庄重大气;左侧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三本马克思论著的立体书雕塑,引导师生树立“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心;右侧是《不断前行的马克思》铜像雕塑,雕塑中的马克思蓄着经典的长发、长须,身着大衣迎风向前,一下子把师生带入19世纪40年代共产主义诞生时的风云岁月。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在学院楼道外墙的各处,是精心设置的文化长廊,其中既有学院发展历程的简介、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的展板,也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语录的立体字标语及毛泽东、周恩来诗句的书法作品,兼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文化艺术价值。
谈起学院文化环境改造工作,院党委书记刘根良说:“去年以来,我们学院以申报建设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对学院办公区域的走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装潢,2021年11月设计方案定稿后,全院教师上下齐心集思广益,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的设计方案。2022年寒假期间装修完工。2022年3月开学时,装饰一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4月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审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一致称赞学院的环境文化处处体现了马学科的特色。”
刘根良说:“文化环境的提升也影响着学院的教风、学风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是马院该有的样子’‘……彰显了马学科的文化属性’……2022届毕业季,学生们纷纷来到学院留影,大大活跃了学院文化氛围。”
食品学院:照片墙书写发展史小故事讲述大情怀
走进食品学院一楼入口处,一张张黑白老照片无言地诉说着陕科大食品学科的悠久历史,串起了学院独有的“食品情怀”。
这面照片墙的历史上溯到2007年。学院刚搬迁到西安校区,面对着新的实验大楼、新的奋进脚步,食品学院没有忘记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院领导班子经过协商讨论,定下了以“照片墙讲述学院发展史,以老照片串联师生爱校情”的环境文化设计方案,同时开始面向学院教职工收集整理老照片,在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初步完成了老照片的整理、上墙。
很多老教授纷纷捐赠照片。学院创始人之一、食品工程系老教授郭志钧送来了自己珍藏的一批老照片;食品872班校友张翼快递来了本班的毕业照,这些照片中有黑白照、彩照,从1排布到6楼,从2022年追溯1988年,从胶片机时代到数码相机时代,用历届校友照片串起了陕科大食品、生物工程、药学等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历程,激发了学生爱校荣校的热情。
校友们返校后都会来到这里,找寻照片中的自己和曾经的老师同学,收获了满满的荣耀与回忆。2022年7月10日,97级食品专业校友返校聚会时见到自己班级的毕业照后非常兴奋,班长周建山激动地说:“回到西安校区后见到新的图书馆、实验楼,虽然很振奋、但是心里总有一种陌生感,但是一张老照片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母校之间的感情。”聚会结束后,校友们以专业的名义向母校捐赠了1万元的款项表达心意。
谈起学院文化环境建设工作,院党委书记訾荣禄说:“学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除了照片墙外,2019年开始,突出党建文化引领,高质量建设标准化党员活动中心,在校党委和联系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头顶党徽灯箱、悬挂标准党旗、镌刻誓词首句、购置党建图书、设置文化展板,内容丰富、庄重肃穆,浓厚氛围、凝聚风气,在文化建设的熏染下,近年来学院的教风、学风、师德师风都有较大提升。教师主人公意识增强,参与学院公共事务的热情高涨,每次假期值班、疫情志愿服务岗位、学科建设等重要公共事务在学院教工微信群里一经发布,就被‘秒杀’,体现出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2022年暑期,学院结合食品学科特色,在研究生综合2号楼开展学术文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建设‘酒文化长廊’,力争打造校园文化新据点。”
文理学院:用科学家精神点亮大学生科研梦想
走进位于理科楼4至5层的文理学院,充满设计感的立体字院徽、上百幅古今中外科学家画像及名言警句分布在楼道外墙各处,处处体现着理学学科求实、严谨的氛围。
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图灵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如雷贯耳,可是他们的真人长什么样子?有过什么样的名言警句?一幅幅科学家画像拉近了大学生与伟人、与真理的距离。大学物理实验室外悬挂着伽利略的画像以及他的教诲:“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全校每年有3600多名大学生要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50课时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在氤氲化育中,让大学生明白了真理应该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面向全校师生打下了破“五唯”、引领学术风向的基础,对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健全人才培养标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数学实验室外,大学生可以近距离瞻仰约翰·纳什、冯·诺依曼、图灵等数学先驱的风采,让他们坚定树立“打牢数学基础才能攀登科学高峰”的理念。
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学生也可以看到严复、朱自清、钱钟书、季羡林这样的文学家、翻译家的画像,为学生培养人文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院长刘建科阐述了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文理学院建院之初,我们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我们这样工科背景的高校里挖掘、发扬理学精神,谋求理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院士曾提到,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说到底是背后的基础理论没有搞清楚,近年来国家对基础科学越来越重视,我们学院在挖掘理学精神、加快基础学科研究方面的使命感也愈发强烈。因此在学院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始终秉持‘理科是科学的生命’‘以强大的理科支持先进的工科’‘文理兼修’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助力他们在以后的科研道路走的更高、更远。”
近年来,伴随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脚步,校内景观小品、文化据点不断出现,全校上下自觉将文化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实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文化,不断提炼文化特质,共同催开“文化科大”的满园春色,以先进校园文化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核稿:李晓 编辑: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