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要闻

西迁三问

2019-01-08 11:19  点击:[]

校党委书记 姚书志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设立“西迁”纪念日的日期,气氛融洽,讨论热烈。我看到了官微上参与讨论的师生包括校友的留言,很多都表达了校友对西迁陕西这段历史的深情回忆,读来令人感动。学校60华诞已过,西迁陕西已经49个年头了,一些师生对学校既波澜壮阔又历尽坎坷的校史不甚了然,对西迁的过程知道的更少。其实,就像个人一样,每一段经历都是个体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学校的校史是由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过往的无数个细节,构成了陕西科技大学来时的路。

下面,我结合有关情况,尝试回答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设立西迁纪念日?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收到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后指示,希望高校师生传承好“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之后,教育部及陕西省委号召全国及省内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指示,陕西省委还把我校确定为陕西几所西迁高校之一,要求陕西高校,发扬包括我校在内的西迁高校所形成的西迁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我们学校的历史中,共有两次搬迁的经历。第一次是从北京搬迁到咸阳,也就是西迁。西迁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群体,包含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西迁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像交大这样,是为了解决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可能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国家安全,给国家和民族保存人才。不管起因如何,整体来看,西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扎根西部,默默奉献,是服从国民经济的布局、为西部地区服务而进行的搬迁,既为国家的西部开发保留并积累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也为推动中西部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校就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西迁群体的一员。

我校第二次搬迁是从咸阳到西安,为了对称,有人把这次搬迁叫做东迁。在城市化尚未完成的今天,中心城市比其他中小城市具有优越得多的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次的搬迁尽管是我们学校的个体事件,但在我们学校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有人说,搬到西安以后的十几年是我校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这当然有各种原因,但地域,无疑也是不可替代的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回顾这两次搬迁,可以说,没有西迁就没有后来的东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没有第二次搬迁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也就不会有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辉煌成就,第一次搬迁,也就是西迁,其意义也将要大打折扣。而且,两次搬迁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代代陕科大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立德树人的“初心”。我们把学校的精神凝练为“三创两迁”,西迁东迁这两次搬迁都包含其中了,千万不可以一次否定另一次。

既然两次搬迁同样重要,那为什么我们要设西迁纪念日,而不设东迁纪念日呢?这是因为,一,西迁是一种国家记忆,西迁精神是经习近平总书记首肯的一种成熟的表述,弘扬西迁精神是一种国家行为,设立我校的西迁纪念日,既是我校弘扬西迁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完成国家任务的需要。二,第二次搬迁距今只有十几年,有很多当事人、亲历者都还在岗位上,有些也刚刚退休不久,身体尚康健;而第一次搬迁距今已49个年头了,许多当事人、亲历者都已过世,健在的大都80多岁了,最小的也都七十大几了,抢救史料的意义更大一些。三,第二次搬迁时日尚浅,精神价值尚需进一步沉淀,东迁精神有待进一步凝练。我们现在借国家弘扬西迁精神的东风,先把西迁纪念日设立起来,东迁纪念日的设立,只有以俟来者,也就是等待更有能力的后人了。

设立西迁纪念日,起码还有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服从国家安排,我校300余名教职员工毅然举家西迁,在西部安心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曹光锐、游恩溥、潘津生、曾广寿、田家乐、杨宗邃等为代表的一批西迁前辈们,他们当时是有机会回北京或去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的。特别是西迁的教职工中,有很多来自南方的人,他们对西北的风沙、水土很不适应,有许多也是有机会回南方工作、生活的。但是,我们的西迁前辈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热土,把事业和命运紧紧地与陕西科技大学连结在一起。今天,这些前辈中的很多人已长眠在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健在的老同志们,也多已年逾古稀,更多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每次见到或者想起他们,总是让我心怀感佩,充满敬意。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批人的西迁,才有了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我们设立西迁纪念日,纪念这件历史性事件,就是为了记住昨天,珍惜今天,走向明天,就是为了向西迁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二是弘扬。建设发展大学文化,主要目标是增强文化自信。设立西迁纪念日,有利于确立我们自己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坐标。尽管今天的办学条件是当初西迁时没法相提并论的,但人生易老天难老,物质易朽而精神永存,西迁精神,是什么情况下都需要弘扬的。我们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达到了建校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有些条件比我看到的国外的一些学校条件还好,但我们是否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与条件相称的成绩呢?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迁老前辈在咸阳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荣获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突出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差距在哪里?缺乏的是什么?学校有责任创造更好的办学条件,但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师生员工更应该更好地弘扬西迁精神,补好精神上的钙。对于陕科大人而言,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接过西迁前辈们的精神旗帜,走好奠基、复兴、腾飞的奋进者之路!

1ED51

21A0C

西迁纪念日从哪里来?

很多师生一直有个疑问,在北京办学期间,学校办学越来越正规,条件建设越来越好了,为什么我们要西迁来到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办学,而且是在一个非省会城市办学?我体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1956年之后,中苏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歧,导致了国家及政党之间日益激烈的对抗。先是零星的边境摩擦,逐渐演变为苏联军事力量向中蒙边境推进。“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空前的紧张,国家北部军事压力骤增。与此同时,1965年3月起,美国不断扩大越南战争,又挟迫我国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别联合其盟友,在我国周边形成一个包围圈,国家形势极其严峻。

其二是国内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国际国内形势历来是相互激荡互为表里的。为了应对反华包围,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中央发出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之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被精简疏散,9月开始,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始疏散。此时,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在此严峻形势下,首都北京的高等学校如何继续办,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1969年10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京校外迁”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其一,北京轻工业学院是“京校外迁”的院校之一,但却是文革以后仅有的几所没有回迁北京的院校之一;其二,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整体西迁(也就是三创两迁中的第一次搬迁),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北轻工业学院;其三,改革开放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在西迁后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原址上重建高等学校,名称也叫北京轻工业学院,该校和西北轻工业学院是独立建制的两所院校。其四,西北轻工业学院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于2006年整体东迁西安(也就是三创两迁中的第二次搬迁);其五,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北京轻工业学院的过程中,当时西北轻工业学院确实有部分教师调动到北京了,对西北轻工业学院正常的办学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扎根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老一代教职工艰苦办学之不易;说明了陕西科技大学能够走到今天,确实是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艰难前行的过程。

其三是陕西省的接纳。北京轻工业学院外迁,除首都北京和沿海城市以外,可迁的地方应该是很多的,为什么就西迁陕西咸阳了呢?

据老同志回忆,京校外迁的大方案确定后,学校也派出多路人马在全国范围内选址。一个很偶然的机缘,负责选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一位军代表在陕西出差期间,来到了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北区)。当看到有两座挺好的大楼(一栋老地委办公楼、一栋三层教学楼,这是两栋苏式建筑,在当时已经是条件很好的建筑物了)、两栋家属楼和近200亩的建设面积时,感觉条件与北京轻工业学院条件相当,甚至还要好一点,回北京后即做了有关汇报。

当时学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经与陕西省革委会商洽形成初步意见后,197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军代表即向国务院业务组递交“轻工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往陕西省咸阳市的请示报告”,拟将北京轻工业学院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整建制迁入咸阳市,改称西北轻工业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这份报告上批示:“苏静、西尧同志审批,先与地方商量,拟可同意。先念。卅(30)日”。时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政工小组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苏静同志批示:“同意,已列入院校调整报告”;国务院联络员、科教组副组长、组长(1976年后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同志批示:“只要陕西同意即可同意。”

为什么把征得地方同意看得那么重要呢?当时国家粮食紧缺,资金紧张,接收一所学校,首先要解决那么多师生吃喝住行问题。据说有很多大的国家项目,都是因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而不能落地。当时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于4月14日,经轻工业部与陕西省革委会洽商,关键是征得陕西省同意,将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入咸阳市,与正在筹建的原轻工业部所属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备处合并。

综上所述,1970年3月28日是轻工部落实中央“京校外迁”指示精神,打西迁报告的日子,是学校主管部门正式提出西迁动议的日子;3月30日是李先念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做出批复的日子,是国家做出北京轻工业学院西迁决定的日子;4月14日是轻工业部与陕西省革委会落实国务院指示进行具体会商并议定的日子。我校西迁纪念日定在这几个日子的那一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西迁纪念日只有一个,所以希望广大师生和校友们都参与到讨论和投票中来,推选我们心中的“西迁纪念日”。

4D04A

4991B

我们应该怎样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西迁”高校,作为我们这样一所当初以满足短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应运而生的高校,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能和使命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地紧迫。接过西迁前辈们姓党、爱国、为人民的精神火炬,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学校事业发展不断汇聚改革创新新动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是寻根。要通过持续深入地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特别是西迁的精神文化资源,紧紧抓住“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主题主线,不断深化我校“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组成的,精彩的故事中一定活跃着鲜活的生命,激荡着强烈的感情。要通过组织“西迁”教职工撰写回忆录,组织编撰校史、院史、学科专业史,进一步展示陕西科技大学“西迁”群体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通过加强与“西迁”高校、企业院所的相互交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时代内涵,深化传承西迁精神的使命责任感,夯实学校精神文化之根基。

二是铸魂。学校之强,在于精神之立。陕西科技大学建校60年所形成的最大精神成果,就是“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守护好 “三创两迁”精神,最重要的,是用几代陕科大人精神意志汇聚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来兴校风、铸师魂。西迁是学校历史中的精彩篇章,西迁精神是“三创两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西迁精神和传承“三创两迁”精神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广大师生牢记使命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瞄准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勇作“三创两迁”精神的坚守者、倡导者和实践者,用“三创两迁”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新风尚。

三是追梦。最好的传承是创新。传承 “三创两迁”精神包括西迁精神,落脚点是要在知行合一中作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人。陕西科技大学师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自觉将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全力推进为行业服务向为社会服务转型、“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以及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上,积极把握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发挥内生优势,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振奋精神,追赶超越,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忠诚和汗水书写新时代“西迁”传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篇章!

22F9A

(编辑:杜杨)

上一条:我校召开“三项整治”暨“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推进会 下一条: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十大新闻